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慢性增殖性念珠菌感染症状

口腔慢性增殖性念珠菌感染症状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腔念珠菌病是由于念珠菌感染引起。新生儿口腔p H低,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特别是母亲阴道白色念珠菌阳性时容易发生。通常是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并发症,所以又称为抗生素性念珠菌病。是口腔念珠菌病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托牙配戴者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托牙引起的慢性轻微创伤和封闭状态可能是其诱因。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剂,毒性低,易吸收,口服30~60mg/,疗程2~4周,对慢性口腔念珠菌病效果满意。

第十三节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俗称鹅口疮,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念珠菌所引起的原发或继发性口腔感染。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于念珠菌感染引起。新生儿口腔p H低,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特别是母亲阴道白色念珠菌阳性时容易发生。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天疱疮、维生素B2缺乏症等疾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亦可诱发此病。其传染途径可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二、临床表现

本病在新生儿和老年人多见,无性别差异。好发于口腔黏膜、舌、口角、口唇等部位。

(一)急性伪膜性念珠菌病

颊黏膜和舌面覆盖白色或黄白色斑,呈播散状或融合成膜状,像牛奶凝固在黏膜上,如果剥离则留下鲜红色糜烂面或轻度出血。有疼痛和灼热感。重症可波及气管、食管上段、齿龈、口角、上腭、咽峡等处。

(二)急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通常是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并发症,所以又称为抗生素性念珠菌病。好发于舌背面,其表面乳头消失,光滑而发亮,可以有少量假膜形成。口腔常有触痛,舌侧缘与牙摩擦处可产生肿胀而使舌的活动受限。

(三)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是口腔念珠菌病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托牙配戴者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托牙引起的慢性轻微创伤和封闭状态可能是其诱因。女性多见,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特征性的表现是托牙接触处出现慢性红斑和水肿,常伴发口角炎。

(四)慢性念珠菌性舌炎

临床表现为舌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如附有白膜则多而牢固。如舌的乳头过度增生角化,舌背面可覆盖黑褐色厚苔,似绒毛状,表面干燥,称黑毛舌。

(五)念珠菌性唇炎

常见于强迫性舔唇者的下唇,可分为糜烂性和颗粒性两个临床亚型。前者表现为唇红部的中央鲜红糜烂,周边有角化过度的损害,表面脱屑。后者表现为下唇处弥漫性肿胀,唇红处及其与皮肤交界处具有微突出皮肤表面的小颗粒。两型均可有卫星状损害扩散到唇红之外。

(六)念珠菌性口角炎

好发与儿童及体弱者。单侧或双侧发病,临床表现为口角红斑、皲裂、浸渍、溃疡。

(七)慢性肥厚性念珠菌病

多见于单侧或双侧颊黏膜,偶可累及舌。临床表现为颊黏膜、舌表面出现半透明至白色的隆起区,一般无临床症状。若损害表面既有红色增生区,又有白色增生区,应高度怀疑已恶变。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涂片直接镜检找到菌丝和芽生孢子易于诊断,但确诊须行真菌培养和鉴定。临床上常需与黏膜白斑、扁平苔藓、三期梅毒、肉芽肿性唇炎鉴别。

四、治疗

(一)病因或诱因治疗

对基础疾病和一切与本病有关的诱因应予以消除,如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

(二)局部治疗

(1)2%~4%碳酸氢钠溶液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使口腔呈碱性环境,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

(2)含漱常用0.02%氯己定真溶液,亦可用制霉菌素片5万~10万U含漱,每日数次。新生儿不能含漱时,可直接涂甲紫溶液或两性霉素B糖浆。

(3)可酌情选用口腔制剂两性霉素B片(10mg),或克霉唑锭剂(10mg),或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布(每毫升含5万~10万U),或制霉菌素100万U、甘油2ml、蒸馏水加至10ml,每日数次外涂,或制霉菌素锭剂(20万U/ml)。口角和唇部病变亦可用克霉唑软膏外涂。

(三)全身治疗

(1)氟康唑,对念珠菌病疗效最佳。口服100~200mg/d,连续2周。

(2)伊曲康唑,口服200~400mg/d,连续2周。

(3)酮康唑,口服,成人0.2/d,儿童5~10mg/(kg·d),2~4周为一疗程。偶可引起肝脏损害,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4)制真菌素,200万~400万U/d,分4次服。婴儿用其溶液,10万U/ml,1~2ml,每天4次。儿童5万~10万U/(kg·d),该药胃肠道吸收极少,故多用于肠道念珠菌病。

(5)克霉唑为广谱抗真菌剂,毒性低,易吸收,口服30~60mg/(kg·d),疗程2~4周,对慢性口腔念珠菌病效果满意。

(6)两性霉素B,0.5~0.7mg/(kg·d),连续1周。

(7)氟胞嘧啶,150~200mg/(kg·d)。

(8)有免疫缺陷者可并用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部分患者伴有锌缺乏,应补锌或并用血清转铁素可提高疗效。

(四)中医中药

华西医科大学用中药冲剂(生石膏、生地黄、知母、淡竹叶、儿茶、木通、板蓝根、焦栀子、玄参、甘草梢)治疗儿童患者获得良效。

五、预防

强调消除引起本病的致病条件和有关因素。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时治疗基础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结核病)。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卫生。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前产妇乳头先用1∶5000氯己定溶液清洗,然后用冷开水拭净。哺乳工具每日煮沸消毒。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注意会阴、阴道、接生用具和接生人员的消毒和清洁处理。

(韩应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