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 injure syndrome)是指由寒冷引起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硬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neonatal scleredema)。
一、护理评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可能与寒冷、早产、感染、缺氧等有关。
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嫩薄等,导致新生儿易于散热,体温易偏低。新生儿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成分多,熔点高,体温低时易凝固。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致皮下水肿。
2.棕色脂肪含量少,新生儿在寒冷时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如果由于寒冷时棕色脂肪消耗过多,则不能保持正常体温。而早产儿棕色脂肪含量更少,更易发病。在感染、窒息、缺氧时,不但增加了热量的消耗,并且使棕色脂肪产热受到抑制,致低体温而发生硬肿。
3.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多,血红蛋白高,血液黏稠,而低体温、缺氧、酸中毒、使血流更缓慢。血流缓慢、组织灌注不良及缺氧是肾衰竭,并发DIC及肺出血的病理基础。
(二)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内,多有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病史。
1.低体温 体温常降至35℃以下,重症常<30℃,早期腋-肛温差为正值,病程长和重症者为负值,表示能量贮备耗竭。夏季由于重症感染致病者多无低体温,仅见皮肤僵硬,且无水肿,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周围循环衰竭所致。
2.硬肿 多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其特点为硬、亮、冷、肿、色暗红,压之轻度凹陷。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臂部→面颊→上肢→全身。严重硬肿可使肢体僵硬,面部、胸腹硬肿可致呼吸困难,不哭及吮吸困难,硬肿范围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3.多器官功能受损 早期常有心音低钝、心率变慢、微循环障碍表现。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心衰、DIC、肺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常合并肺炎、败血症。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可分为轻、中、重度,见表12-2。
表12-2硬肿症病情诊断分度
说明:①总分为0者为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②体温检测:肛温在直肠内距肛门约3cm处测,持续4分钟以上;腋温将上臂贴紧胸部测8~10分钟。腋-肛温差正值说明产热良好,负值提示产热衰竭;③器官功能低下包括不哭、不吃、反应低下。功能损害表现有心率缓慢、心电图异常、血生化异常等。器官功能衰竭指休克,心、肾功能衰竭,DIC,肺出血等。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若合并感染时,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血生化检查 低血糖,红细胞压积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PaO2↓,PaCO2↑。
3.心电图 P-R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倒置,ST段下降。
4.胸部X线 肺部有炎症、淤血、水肿、出血改变。
二、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患儿居室宜温暖,耐心喂养,供给充分热量,使身体产热而复温。
(二)复温 是对低体温患儿治疗的关键,如低体温持续时间延长,病情易于恶化。1990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制订的新生儿硬肿症复温方法如下:
1.体温>30℃,腋-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患儿,可放入预热至30℃的暖箱内,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将箱温调至30℃~34℃范围内,使患儿于6~12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2.体温<30℃,腋-肛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1℃,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复温措施 基层单位可采用热水袋、热炕、电热毯包裹或母怀取暖,要防止烫伤及闷捂综合征。有条件者亦可采用恒温水浴、远红外线抢救台复温等方法。复温时应记录生命体征、出入液量、体温、环境温度,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三)喂养 保证足够的热卡供给,对疾病的恢复是很重要的。若有吸吮和吞咽功能者,可直接哺喂放滴管喂养,不会吸吮可用胃管喂养。重症或伴腹胀、呕吐者,暂不哺喂而由静脉补充液体和营养。
(四)热量和液体供给 患儿在寒冷刺激下消耗大量糖原,在复温过程中,代谢加快,葡萄糖需要量增加,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有利于患儿自身产热而复温。开始每日209kJ/kg(50kcal/kg)(100~120kcal/kg)。早产儿或伴产热衰竭患儿适当增加热量。液量按每日50ml/kg,有尿后可给每日60~90ml/kg,液体以葡萄糖为主,可输血浆每次25ml,以补充蛋白质、维持胶体渗透压、促进水肿消退。并可酌情加生理盐水。有条件可静脉高营养保证热量的摄入。
(五)控制感染 硬肿症常同时伴有感染,须注意隔离,适当选用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如合并肺炎或败血症者可加用其他广谱抗生素。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能促进机体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和分解以增加热量,增强耐寒力。轻症者可口服强的松每日1~2mg/kg,分3~4次;重症者以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静脉滴注,连用3~5天。
(七)DIC的治疗
1.肝素 疑有DIC者给肝素每次1mg/kg,加于10%葡萄糖5ml中,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第2天每8小时1次,第3天每12小时1次,至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正常,或病情好转停药。一般用药3天左右。应用肝素1~2次后立即输血25ml,必要时翌日再输血1次。
2.莨菪类药 山莨菪碱能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肾脏血流量,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增加尿量,加速体内毒素排泄,调节酸碱平衡,还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有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山莨菪碱每次2~3mg/kg加入到10%葡萄糖80~1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至硬肿完全消失为止。结果病死率32%。用药后可见体温上升时间平均为18.9小时,硬肿完全消退时间为7天。另有人用东莨菪碱0.01~0.1mg/k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重者酌加剂量,治疗新生儿硬肿症25例,治愈20例;对照组25例,治愈10例。
3.多巴胺 机理是本品可增加肾血流灌注,促进利尿;也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此外还能改善循环障碍,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和阻断DIC和预防肺出血等作用。文献报道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品治疗42例,治愈28例,死亡14例,死亡率33%,与目前国内外的报道明显降低。方法:在纠正酸中毒、扩容后静脉滴注多巴胺,剂量每次1mg/kg(每1mg多巴胺加入10%葡萄糖10ml内),滴注速度每分钟5~8μ g/kg,每日1~2次,连用2~7天。
4.潘生丁 可降低血液粘滞度,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对早期DIC疗效显著。强调早期应用,尤其是早产儿和双胎儿可防治DIC的发生和进展。剂量每日1~2mg/kg加入10%葡萄糖50ml缓慢静滴,待硬肿开始消退停用,一般用药3~4天。
5.其他补充凝血物质,DIC消耗凝血因子,故应及时输入少量鲜血或血浆,每次5~10ml/kg。此外,应适量使用纤溶抑制药物,如6-氨基己酸,0.1g/kg;或对羧基苄胺每次8~12mg/kg。
(八)合并心力衰竭及肺水肿的治疗 可用强心利尿剂,常用氨茶碱2~3mg/kg,速尿1~2mg/kg,毒毛旋花子甙K0.007~0.01mg/kg,缓慢静脉注射。
(九)循环障碍的治疗 有休克或循环障碍者及时扩容、纠酸。扩容先用2∶1液15~20ml/kg(明显酸中毒者用1.4%碳酸氢钠等量代替)在1小时内静脉滴入,继用1/3或1/4张液,每日70~90ml/kg。纠正酸中毒,以5%碳酸氢钠2~3ml/kg,或以血气BE值公式计算:补充碳酸氢钠的mmol数=BE×体重(kg)×0.3。先给1/2量,稀释成等张液后滴注,必要时余量4~6小时内给予。血管活性药:早期伴心率低者首选多巴胺,每分钟5~10μ g/kg静点,或用酚妥拉明,每次0.3~0.5mg/kg,每4小时1次;或山莨菪碱(654-2),每次0.5~1mg/kg,15~20分钟1次,可连用2~4次。
(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严格限制液量,尿少或无尿给速尿(呋喃苯胺酸)每次1~2mg/kg。无效时加用多巴胺或氨茶碱静脉滴注。有高钾血症时给胰岛素加葡萄糖静脉输注(每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同时控制钾的摄入。低钙血症时,补充葡萄糖酸钙。
(十一)肺出血的治疗 早期作气管内插管,进行正压呼吸(CPAP或IPPV)治疗,平均气道压(MAP)1.05~1.25kPa(10.75~12.75cmH2O)。2~3天后病情好转,减低呼吸器参数并撤离。同时要积极治疗引起肺出血的原因。
(十二)其他 补充维生素,维生素C每日200~300mg;维生素E5mg,每日3次口服。中药以活血化淤,温阳祛寒为主。
三、护理问题
(一)体温过低 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足、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等因素有关。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肤硬化、水肿,局部血液供应不良有关。
(三)有感染危险 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低下有关。
(四)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热能摄入不足有关。
(五)潜在并发症 肺出血、DIC。
(六)知识缺乏 与患儿家长缺乏正确保暖及育儿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应保持在26℃~28℃,相对温度为55%~60%。每日定时空气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加强喂养,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有吸吮能力者,尽量给予母乳喂养,无吸吮能力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注意喂奶速度要缓慢,喂奶后取头稍高右侧位,以免呕吐引起室息或吸入性肺炎。重症及呕吐的病儿应暂禁喂奶。改由静脉补充热量和水分,待病情好转后再开始喂奶。
3.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擦伤,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体位性水肿与坠积性肺炎。
4.复温为治疗之关键,必须遵循逐渐复温之原则,切忌升温过快。措施如下:
(1)入院后先用体温计(可用水温表代替)正确测量肛温,作好记录。然后根据不同体温给予处理。
(2)中度低体温(30℃以上,肛腋温差为零或正值)患儿可立即放入30℃~32℃的温度环境中,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升高。根据患儿病情和体温恢复情况,把暖箱箱温调节到30℃~34℃范围内,力争6~12小时内复温。
(3)重度低体温(低于30℃,肛腋温差为负值,说明无产热能力)患儿应在立即纠正代谢紊乱、恢复器官功能、静脉补充热量的同时采用外加温形式逐渐复温。先让患儿在比其体温高1℃~2℃的暖箱内复温,然后每小时提高0.5℃~1℃箱温(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
(4)复温过程中用低温计测肛温,每2小时一次,体温正常6小时后改为每4小时一次,并做好记录。
(5)同时记录患儿生命体征、尿量、环境温湿度,并检测血气、血糖、电解质及肾功能。
(6)给氧:对有窒息史、感染合并缺氧及休克的患儿,应给氧。
5.有酸中毒者可给予5%碳酸氢钠3~5ml/kg稀释成等渗液后静脉滴注。
6.对有呼吸困难、发绀者,应及时给氧,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7.皮下和肌肉注射药物时,应避开硬肿处以利吸收。
8.当出现各种并发症时,分别做好各有关护理。
(二)病情观察与护理
1.密切观察病儿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此类病儿反应差,呼吸表浅,循环不良,如面色突然发青、发灰,是内出血的征兆,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2.观察皮肤的颜色、硬肿部位及程度、范围。硬肿严重者,注意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如鼻腔溢出血性泡沫液体为肺出血,立即报告医师,在抢救过程中,避免胸部做人工呼吸,以防加重肺出血。
3.静脉滴注葡萄糖时,滴速不宜过快;遵照医嘱应用激素、肝素、抗生素、止血药治疗时,剂量应准确,并观察毒副反应;应用肝素过程中须定时测定凝血时间。
4.注意观察并发症的发生
(1)肺炎与败血症:如病儿治疗反应不佳,而出现呼吸浅促、紫绀、呼吸暂停时应作胸部摄片。如病情加重、反应差、黄疸加深、皮肤有淤点时,应及时作血培养。因此类病儿易伴发肺炎或败血症。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重症病儿要密切注意皮肤有无淤点、淤斑以及有无消化道或呼吸道出血症状。如有呕血或黑便时表明有胃肠道出血现象。如口鼻流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肺内出现细湿啰音时,表明已有肺出血。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之改变。要及时通知医生,积极进行抢救。
(三)健康教育
1.向家属说明保暖对患儿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及保暖的方法,如使用热水袋的注意事项。
2.向家属介绍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内温湿度及定期消毒的重要性:即预防感染,温度保持在26℃~28℃,湿度为55%~65%。
3.教受母亲母乳喂养的方法(坐式、侧卧式、环抱式)及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亲保证充足休息和加强营养的重要性。
4.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以免发生红臀,保持脐部干燥,以免尿布刺激引起脐部感染。
5.说明严禁探视及讲究卫生的重要性:患儿抵抗力、防止交叉感染。
6.说明发生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对疾病预后影响,如肺炎、败血症、DIC的先兆症状。
(何恒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