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性头晕

颈椎性头晕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椎性头痛、头晕及颈椎性神经症群在传统颈椎病分类中未提及,但是依据笔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新近国内外的一些文献和著作或多或少记载有相关资料,因此可谓颈椎病新进展的一部分。由于它们是因颈椎病所致,所以亦应属于颈椎病的范畴,列入颈椎病的分类之中。凡遇头痛患者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和神经系统其他检查以及颈椎、枕大神经、臂丛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

第九章 颈椎病的其他类型

颈椎性头痛、头晕及颈椎性神经症群在传统颈椎病分类中未提及,但是依据笔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新近国内外的一些文献和著作或多或少记载有相关资料,因此可谓颈椎病新进展的一部分。由于它们是因颈椎病所致,所以亦应属于颈椎病的范畴,列入颈椎病的分类之中。

第一节 颈椎性头痛

颈椎性头痛,或称为颈性头痛,属于器质性头痛之一,很常见,既往多被忽视或误诊为功能性头痛(功能性头痛),所谓紧张性头痛多系颈椎性头痛。潘之清在脊柱相关疾病专题研究中将资料完整的100例患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发现发病年龄最小者10岁,X射线显示齿突偏移1.5mm以上者68例(可能未除以2),枢椎棘突偏歪36例,齿突骨折4例,椎间孔形态异常者占84.0%,他发现寰枢椎损伤及失稳是颈性头痛的首要因素,占72.0%,而颈肋、骨赘、颈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隐性颈脊椎裂等引起头痛者仅占28.0%。张长江等以手法复位纠正棘突偏移治疗头痛、偏头痛的例子亦提示颈椎椎体螺旋式移位在颈椎性头痛的病因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十多年来笔者虽有千余例颈椎性头痛的研究资料,而潘、张二位先生的研究消除了笔者怕井底观天之顾虑,现以笔者千余例资料为基础,综合各家之长,对颈椎性头痛加以详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此种头痛均系颈椎病所致,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有急性颅脑外伤、急慢性颈部外伤、炎症与继发的退行性病变等。

1.急性外伤 急性颅脑外伤,尤其是我们作为神经内科医师可以观察到的是脑震荡及脑外伤后综合征(PCS),通过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证明脑外伤常合并颈外伤,特别是寰枢椎半脱位,45只大耳白兔在制作脑震荡模型前后拍片对比证明100%出现齿突偏移或偏移加重,即寰枢椎半脱位;在临床上,遇到寰枢椎半脱位患者,询问既往史时,发现60.8%有颅脑外伤史,14.5%有鞭索伤史。

2.颈部慢性外伤史 据214例男女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有颈部慢性外伤史者占60.4%(与有急性外伤史者可有重叠)。

3.否认任何外伤史 仅占17.3%。

可见头颈部急、慢性外伤史是导致寰枢椎半脱位等而引起颈椎病的主要病因。

(二)发病机制

1.交感神经受激压 寰枢椎半脱位、下颈椎椎体的螺旋式移位、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及椎间孔缩小等均可刺激、牵拉或压迫颈交感神经的传出纤维,交感神经受激压本身就可引起疼痛。

2.椎-基底动脉等缺血 椎-基底动脉等颅内血管的舒缩受交感神经的调节,当颈椎病引起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时,导致椎-基底动脉等颅内血管舒缩障碍而发生痉挛或扩张,继而出现缺血,颈椎体螺旋式移位和钩突增生可直接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血管舒缩障碍与缺血均可引起头痛。

3.神经内分泌失常 交感神经功能障碍、颅内缺血,进而出现神经内分泌失常,如内源性镇痛物质β-内啡肽(β-EP)分泌减少,血中浓度降低,痛阈降低,内外环境发生轻微变化时,正常人可能无感觉,而患者就可能有疼痛感。

4.肌肉痉挛 颈椎生理功能的改变直接或通过交感神经引起头颈部肌肉痉挛,产生疼痛,即以往所称的“肌紧张性头痛”。

5.脊神经受激压 椎间孔明显缩小、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均可刺激与压迫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尤其来自C1、C2、C3的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均可出现头痛,下颈椎的病变可牵涉三叉神经支配区的颞部、额部、眶部及鼻根部疼痛。

二、临床表现

突出的表现是头痛。以头痛的规律性分为频度最高的阵发性头痛,其次是间断性头痛,持续性头痛的频度最低;按头痛性质和频度高低为序,分别有头胀痛、跳痛(搏动性痛)、刺痛、电击痛、串痛、放射性痛、闷痛、沉痛、昏痛、灼痛、紧痛、破裂性痛与隐痛等。少数患者扭头时痛或夏季见太阳痛;其头痛部位有左枕,右枕及后枕、左颞或右颞、右额,右额或前额、顶、眶部、鼻根、一侧(左或右)头痛、全头或不定处痛;76.2%分别伴有头晕、眩晕、颈痛、背痛、手麻、足麻、全身痛、记忆力减退、上身痛、手颤、下肢灼痛、失眠、多梦、耳鸣、耳聋、四肢无力、半身痛、手活动不灵、胸痛、恶心、呕吐、全身麻、心烦、枕部灼热感、视物不清、心慌或手凉等。一组3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类似椎-基底动脉型偏头痛者占26.3%,类似枕-三叉综合征者占16.5%,类似无先兆偏头痛者占7.2%,类似枕神经痛者占6.7%,典型偏头痛者占3.4%,类似丛集性偏头痛者占1.5%,类似良性劳累时头痛者占1.5%,即63.1%的颈椎性头痛患者的头痛特征与上述7种疾病相似,不可混淆。

三、检查

凡遇头痛患者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和神经系统其他检查以及颈椎、枕大神经、臂丛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凡此3部5处11点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者均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和张口位5位片。对胸、背痛严重者,可加照胸部及胸椎片以排除胸、肺与胸椎病变;对近期连续呕吐或眼底有视盘水肿改变者,应查头颅CT或MRI,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

(一)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

颈椎有压痛者占75.2%,其中C1压痛者占71.8%,C2、C3、C4、C5、C6、C7压痛者分别为59.7%、30.5%、17.2%、9.6%、7.3%、6.0%;单纯寰枢椎单相或双相半脱位压痛点在C1、C2,若波及C3或C4、C5以下压痛者,均合并有骨质增生及(或)椎间隙变窄及(或)顺列不良及椎间孔缩小等;有螺旋式移位的椎体棘突均有压痛;枕神经压痛占74.4%,其中,双侧压痛62.2%,左侧压痛7.7%,右侧压痛4.6%,内有39.9%压痛分别向枕、顶、额、颞、眉间或面部投射与扩散;臂丛压痛占61.3%,其中,双侧压痛50.0%,左侧压痛6.7%、右侧压痛4.6%,内有39.0%压痛分别向上肢、手、枕、胸、背或下肢投射,向上肢及手部投射频度最高;此3部5处11点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者为100%,15岁以下少年患者压痛多在C1或C2或C1、C2和枕大神经压痛,臂丛多无压痛,而中年以后多合并有臂丛压痛。

(二)颈椎拍片

为不漏诊,应常规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双斜位及张口位5位片。疑有齿突后脱位或颅底凹陷者,可加照颅颈交界侧位片,颈椎顺列不良可加照过伸、过屈位以证实有无椎体滑脱。凡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的患者张口位显示齿突有偏移者占96.3%;正位片异常率为59.0%,其中,棘突偏移52.0%,钩突增生4.0%,椎体变扁2.0%,颈裂1.0%;斜位片显示椎间孔缩小者占74.5%;侧位片异常率为47.9%,其中,骨质增生24.0%,椎间隙变窄11.7%,顺列不良4.0%,项韧带钙化4.0%,椎体楔形变2.0%,寰枕融合1.0%,颅底凹陷1.0%,椎体分割不全1.0%,C2、C3棘突融合1.0%。

可见传统的做法只拍颈椎正、侧位片欠妥当,实践证明,棘突偏移即椎体螺旋性移位、齿突偏移与椎间孔缩小、椎间隙变窄都是异常表现,不注意这一点很易使多数患者被漏诊。

(三)β-EP

正常值为(200±50)ng/L,颈椎性头痛患者中89.2%β-EP降低,此项检查在科研及了解其发病机制上有帮助,由于其费用较贵,在临床诊断上不必采用。

(四)TCD检查

98.8%的患者有异常,其中,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占77.1%(而其内26.5%伴双侧颈内动脉痉挛,8.1%伴一侧颈内动脉痉挛,8.4%伴双侧颈内动脉血流缓慢,1.2%一侧血流缓慢),单纯双侧血流缓慢者为12.0%,一侧缓慢者为1.2%。以上说明该检查对诊断颈性头痛无明显特异性,故除个别需观察血管壁有无硬化斑或血栓形成外,不必检查,以减少患者负担。

(五)CT及MRI检查

此为选择性,不可作为常规检查。如患者头痛、呕吐频繁,眼底视盘水肿,应作头颅CT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椎间隙变窄患者经济条件许可时,作颈椎MRI检查,若同时神经系统检查有长束征者,必须进行颈椎MRI检查。以笔者的实践,X射线片显示椎间隙变窄是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征象,有长束征者说明脊髓已受损,MRI证实后早期手术效果较好。若无长束征或长束征不明显者不应急于手术。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性头痛的诊断要点:

1.以阵发性、间断性或持续性头痛为主,可伴有头晕、胸痛、背痛、全身痛及肢体麻、凉与痛等。

2.曾按其他病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且能排除其他器质性头痛者。

3.多有头或颈部外伤史。

4.颈椎、枕神经、臂丛3部5处11点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

5.颈椎正、侧、双斜、张口5位片显示齿突偏离寰椎轴线1mm(除以2之后)以上或(和)寰枢顺列不良或寰椎两侧块下角与枢椎上面外侧缘不对称,或寰枢关节面不平行或齿突前间隙大于3mm以上和(或)齿突后缘以前占寰枕线全长1/3+ 4mm以上和(或)寰枕线与齿突轴线交角<60°;1~3个棘突有偏移(偏离脊柱中线,且有压痛);椎间孔变形或较其下位椎间孔小者或(及)颈椎其他异常改变。

6.颏-枕牵引治疗及对棘突偏移的手法复位有明显效果。

五、治疗

(一)牵引治疗

1.单纯齿突侧方半脱位 应保持头前倾15°牵引治疗。

2.齿突后脱位及椎间盘突出 应取头后仰15°牵引治疗。

3.传统的颈椎病及(或)(1)+(2)者 取水平位牵引治疗。

4.齿突侧方半脱位明显,而伴有的后脱位轻或椎间盘膨出或生理曲度亦直,可采取前倾8°牵引。

5.齿突侧方半脱位伴有明显后方半脱位及椎间盘突出或生理曲度消失者,可采用后仰8°牵引。

(二)手法治疗

1.手法复位 棘突偏移者,首要是手法复位,其手法详见颈椎病治疗学手法复位一节,若又有“1”所述病变,手法复位与牵引治疗结合进行。

2.手法纠正 生理曲度消失或变直,有用手法纠正者,而笔者认为用颈枕治疗比较安全。

(三)封闭治疗

对于枕大神经痛、枕-三叉综合征封闭凤池穴,可先缓解疼痛,再行牵引或手法复位。

(四)针灸治疗

对疼痛较重,离医疗单位较近或住院患者可配合针灸治疗。

(五)药物治疗

1.洛斯宝 适于类偏头痛患者,开始用量加倍,2个月后改为2mL,2次/d,连续服半年,对偏头痛患者效果较好,类偏头痛者配合手法复位与牵引治疗,服药时间可缩短。

2.止痛药 用于发作频繁者发作期服用。

第二节 颈椎性头晕

头晕分2种:一种是单纯头晕,即头重足轻,走路时可能会向一侧倾斜;另一种是眩晕,患者除头晕之外,伴有自身旋转或外周旋转或二者兼有,重时常伴呕吐。

引起头晕的病因很多,因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称颈椎性头晕。临床上,有颈椎骨性改变直接压迫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颈椎性头晕,不引起重视的颈外伤和年轻人易患的颈椎性头晕常常误为神经症,发作性眩晕常常被诊断为梅尼埃病,本节就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头晕、眩晕加以综合叙述,可统称为颈椎性头晕。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头、颈部外伤

这在青少年发病率较高,且常常被忽视的病因。

1.头颈部外伤直接引起寰枢椎半脱位、下部椎体滑脱、椎体螺旋式移位(棘突偏移)、钩椎关节受累、小关节突错位、椎间孔缩小及椎间盘突出等,刺激、牵拉及压迫交感神经或直接激压椎动脉。椎动脉和/(或)颈内动脉血管痉挛,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等颅内血管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等临床症状。

作者曾对颈椎性头晕200例中44例检查TCD表明:43例表现脑供血不足,占97.7%,其中75.0%为椎-基底动脉痉挛(伴颈内动脉痉挛31.8%,颈内动脉血流缓慢占9.1%),椎-基底动脉血流缓慢为4.5%,颈内动脉痉挛9.1%,颈内动脉系血流缓慢9.1%,可见颈椎性头晕患者仅2.3%脑部供血正常(检查时无症状),而97.7%中不是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痉挛,便是血流缓慢,这些表现脑供血不足的患者中,以血管痉挛为主,占84.1%。

2.头、颈部外伤时间长后出现继发性颈椎骨质增生及(或)椎间盘变性、韧带增厚及钙化等退行性变,以及随年龄增长颈椎发生退变,严重时影响椎动脉供血。

颈椎骨赘,尤其是钩突增生直接压迫椎动脉,造成其缺血;椎间盘突出和椎间不稳,颈椎活动性增加,小关节不稳,可使椎间孔扭曲,导致椎动脉受压、变形,影响椎动脉供血。颈椎骨赘可刺激椎动脉壁,加速类脂质的沉积,引起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仅为部分因素,而在颈椎有退行性变的病例中,多数仍是刺激或压迫了交感神经纤维,造成其功能失调,进而导致椎动脉等脑血管痉挛、缺血,发生头晕。

(二)颈椎骨性退行性变

颈椎骨性退行性变以中老年人居多。

1.椎节失稳 钩突关节松动与变位,波及侧方上下的横突孔,以致呈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常导致椎动脉缺血发作。

2.钩椎关节囊的创伤性反应 后方小关节囊的创伤性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钩椎关节囊壁的水肿、充血及渗出则减少椎间孔的横径可直接引起椎动脉痉挛与狭窄。

3.钩突骨质增生 急、慢性颈部外伤,久之常出现钩突骨质增生,增生的骨刺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与脊神经根,加之横突孔为骨性管道使椎动脉无回避的余地,其好发部位是颈椎活动度最大或较大的部位,依次为C5~6、C6~7及C4~5为多见。

4.椎间盘突出 当侧后方椎间盘突出时,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亦可挤压椎动脉,若同时有多个椎间盘突出,由于椎间隙变窄,颈椎整个长度缩短,长度不变的椎动脉则弯曲,如同时伴有一个或数个椎体螺旋式移位,则椎动脉可发生扭曲,从而发生供血障碍。

5.血管本身因素 颈椎的异常改变会加速血管的退变,中年以上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椎动脉壁出现硬化斑,加重椎动脉供血障碍;横突孔的分隔,寰椎上方椎动脉沟的返祖(骨环形成),矢径与横径改变,两侧血管不对称,口径大小不一等血管变异都与椎动脉供血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系。

(三)内耳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失调

交感神经沿内听动脉进入内耳而分布各处,颈椎有异常改变时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其兴奋性增高,内耳血管痉挛,导致其淋巴代谢障碍。Snambaugh曾经推测是由血管痉挛所致,Fowler观察了眼结膜末梢血管血流有淤积现象,推测膜迷路血管亦有同样的病理变化,同时指出交感神经功能改变可以引起内耳血管的收缩或直接引起血管的扩张,总之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失调,引起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鼻喉科所谓的膜迷路积水,至少部分病例实为颈椎病引起。

(四)外伤性钩椎关节病

头颈部突然被撞击,尤其多发于交通事故时,在颅脑外伤之同时颈椎既可发生骨折、脱位而被同时处理,又可单独引起钩椎关节受累而出现各种创伤性反应(即以后的创伤性关节炎),但在常规检查时(包括X射线片)却难以发现阳性所见(注:可能是未拍张口位X射线片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可因各种机械因素(早期的水肿渗出及充血,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钙化与骨化)与动力性因素(钩椎关节的松动与移位),而使椎动脉受压引起供血不全症状。

二、临床表现

(一)交感神经受激压症状

以头晕为主。据200例统计,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4~75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6岁,就诊年龄为27.5岁,35岁以下发病者占71.5%,可见以青、少年为多。以一般性头晕为最多,占44.0%,发作性头晕次之,占41.5%,另有14.5%为走路时头重足轻,走多长时间晕多长时间,不走路即消失。发作性眩晕者,其中34.9%与扭头、起床、卧床或翻身有关,每次发作时间短者数秒或数分钟,长者达数小时至数天,最长可达半月之久,但多数在数小时之内,长达1d以上者仅占12.0%。发作时间长且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约占19.3%。单纯头晕占48.0%,32.0%伴有头痛,20.0%可伴有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等。其他还可伴有猝倒症、耳鸣、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走路不稳、视物不清或复视等。

(二)椎动脉直接受压症状

1.眩晕 约占70.0%,其发生与加剧多与颈部转动有直接关系,典型者常于躺下、翻身及起床时出现,多数历时短暂,若历时较长,易伴呕吐。

2.耳鸣、听力减退 80.0%~90.0%有耳鸣、听力减退,很少有完全性耳聋者,除非伴有内听动脉闭塞时,可发生一侧突然耳聋。

3.椎-基底动脉性偏头痛 多有视觉性先兆,继而出现后枕部疼痛,亦可因转头时出现颞部跳痛或刺痛。

4.记忆力减退 约半数患者诉说经常感头昏脑涨和记忆力减退。

5.视觉障碍 约40.0%病例出现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甚至出现复视及短暂性失明。

6.精神障碍 约40.0%病例可出现神经症群,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及健忘等,亦可伴有精神抑郁、焦虑等。

7.发音及吞咽障碍 约有20.0%病例表现为发音不清,甚至声音嘶哑,亦可表现为吞咽障碍,舌伸不出门齿。

8.猝倒发作 占5.0%~10.0%,当患者在转颈时突然发作,可有头晕、头痛,患者双手抱头,继而双下肢无力,随即跌倒或坐于地上,无意识障碍,倒后片刻而自行站起。以上表现多为短暂性,常被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TIA,若缺血严重可出现椎-基底动脉系某一分支供血区的梗死,另外还可出现脊髓血管供血区的缺血或梗死。

(三)迷路症状

突然发生眩晕,常伴恶心、呕吐,一侧或双侧耳鸣、耳聋,可有水平性眼球震颤,另外还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有腹部不适或腹泻。

眩晕常为突发性,轻重不一,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间隔数日、数月或数年不等,眩晕等症状首次发作可以发生在传统性颈椎病(颈型、根型、交感型等)之前、之后或同时。若发生在传统颈椎病症状出现之前,自然是先到耳鼻喉科就诊,即使是在传统颈椎病症状出现之后或同时发生,由于传统性颈椎病的症状不突出而被忽视,亦先到耳鼻喉科就诊,被诊断为梅尼埃病(近称膜迷路积水),久治效果不满意或传统颈椎病的症状突出时,才找熟悉颈椎病的医师诊治。

(四)外伤性钩椎关节病的症状

该病可出现传统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相似的症状,受伤颈椎椎节处可有压痛、间接叩痛及活动受限等局部症状,受伤当时多伴有短暂的昏迷、逆行性健忘、恶心和呕吐等轻度脑外伤症状,X射线片上可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消失,应注意观察钩突有无骨折征,急性期椎前阴影有可能增宽。

三、检查

(一)神经系统及眼底检查

1.眼底检查 本应包括在神经系统检查之内,这里单独提出,一是眼底检查很重要,它是初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原因的一个简便方法;二是很多内科病例中记载神经系统检查部分,仅有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常常忽视眼底检查。

2.神经系统检查 所有头晕病例应进行神经系统全面检查,特别是对于有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主诉的病例,应重点仔细检查。

颈椎性头晕200例,经详细检查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仅有1例有节段性痛觉减退,2例上肢腱反射迟钝,1例下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双下肢肌力弱,T6以下痛觉减退(后确诊为C5~6椎间盘突出)。

(二)压痛试验

凡遇头晕患者,特别是有外伤史的头晕患者,都应进行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据200例统计:颈椎有压痛者占77.5%,其中,C1压痛为75.5%,C2、C3、C4、C5、C6和C7压痛分别为62.5%、31.5%、17.0%、10.0%、7.0%与6.0%;单纯寰枢椎单相或双相半脱位压痛在C1或(和)C2,若波及C3与C4、C5以下压痛时均合并有棘突偏移、颈椎间盘突出等其他异常改变;枕神经压痛者为74.5%,其中,双侧压痛占61.5%,左侧压痛占9.0%,右侧压痛占4.0%,约30.0%压痛分别向枕、顶、额、颞、眉间或面部投射,向枕、顶投射频度高,其他依次减少;臂丛压痛阳性者为68.0%,其中,双侧压痛占54.5%,左侧压痛占7.5%,右侧压痛占6.0%,约29.5%压痛分别向上肢、枕、胸、背或下肢投射与放射,向上肢及手部放射频度最高,其他依次减少。

(三)X射线拍片检查

据统计,齿突向左侧偏移1mm以上(除以2之后)为47.5%,向右侧偏移为43.0%,向后偏为16.5%,其中9.5%为单纯后脱位,7.0%与侧方半脱位并存,即双相半脱位;棘突偏移为53.0%;椎间孔缩小为39.5%,C3~4、C4~5孔小多与颈椎顺列不良及棘突偏移有关,C5~6、C6~7孔小多与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并存;颈椎骨质增生占18.0%;生理曲度消失占8.5%;颈椎顺列不良占4.5%;椎间隙变窄占4.5%;另有钩突变尖占1.5%,项韧带钙化占1.0%,寰椎侧块发育不全占1.0%,C3~4椎体分割不全占0.5%。总之,颈椎有异常改变的总和为100%。颈椎正、侧、双斜、张口5位中最少者仅1位片有异常、亦有2位、3位、4位片有异常,最多者5位片均有异常改变。可见要确定或排除颈椎病所致头晕,必须常规拍照颈椎正、侧、双斜、张口5位片,必要时加照过伸、过屈位及颅颈交界侧位片,传统的只照颈椎正、侧位片,显示结果正常是不能排除颈椎病的,更不能排除颈椎性眩晕。

(四)CT或MRI检查

CT、MRI适用于有眼底水肿或椎间隙变窄者。

1.头颅CT 进一步确定或排除颅内占位病变。

2.X射线 X射线平片上发现椎间隙变窄,尤其神经系统检查有长束征者,应做颈椎MRI检查,以确定颈椎间盘突出及其突出的程度,以决定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颈椎性头晕的诊断依据以下6项:

1.主要为头晕或眩晕,可伴有头痛、肢体麻,凉或痛等其他症状。

2.多有头、颈部外伤史。

3.颈椎、枕神经、臂丛3部5处11点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

4.颈椎5位片有寰枢椎半脱位、棘突偏移(椎体螺旋式移位)、钩突增生或椎间孔缩小等异常改变。

5.能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凡遇发作性眩晕,首先要排除中枢性眩晕。

6.颏-枕牵引治疗有明显效果。

有了前5项即可诊断,若加上6则确诊无疑,但是由于颈椎性头晕是一常见病,在鉴别诊断时还须留意两病并存之可能,在这方面笔者有痛心的教训,有一男性少年,因发作性眩晕加重时伴呕吐1周就诊,眼底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追问既往史,特别是头、颈部外伤史,家属一再否认,经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3部5处8点(除C5、C6、C7 外)均有压痛,颈椎拍片齿突明显偏移,生理曲度变直,经牵引及药物治疗头晕虽减轻而呕吐不止,后经陪诊的同学讲,2周前与另一班同学打群架,头部被击中一木棍(家属因故而隐瞒),后经头部MRI检查小脑蚓部血肿已液化,可惜未来得及手术而死于小脑扁桃体疝。

(二)鉴别诊断

1.与发作性眩晕易相混淆者有膜迷路积水、前庭神经元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1)膜迷路积水 以往称之为梅尼埃病。病前可能有耳鸣、耳聋,突发的剧烈眩晕,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和眼球水平性震颤等,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反复发作听力减退,至完全耳聋时发作终止,而颈性眩晕未见有达完全耳聋的病例。

作者等遇多例曾被专科医师诊为梅尼埃病的患者,经3部5处11点检查、颈椎拍片,证实为颈椎性眩晕,按颈椎病治疗效果满意。张长江等将梅尼埃病列入脊柱相关病,并举例35岁女性干部,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1年,共发作6次,近有颈痛、活动受限,虽临床发作似梅尼埃病,但反复发作无耳聋表现,颈椎拍片显示颈椎曲度略变直,C5~C6颈曲中断,C5椎体显示前移,C4、C5钩突关节两侧不对称,经手法纠正C5偏移,治疗7次症状全部消失,随访2年无发作,看来此例乃颈性眩晕,而非梅尼埃病。因此,建议凡遇除随着反复发作耳聋加重的典型梅尼埃病病例外,均应做颈椎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者,都应拍颈椎正、侧、双斜、张口5位片,颈椎有异常改变,则属颈性眩晕,及时加用手法复位及(或)牵引等治疗,早日解除患者痛苦。

(2)前庭神经元炎 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等非特异性炎症史,突发眩晕,活动时加重,可伴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保持头部不动时眩晕缓解,随时间推移逐渐减轻,1~3周后可能敢下床行走,而表现为前庭性共济失调步态:两足分开,步基宽,两眼平视,不敢低头(低头时晕),拾地上物不敢弯腰,只能直着头蹲下拾物,历时40~60d逐渐恢复正常。

(3)颅内肿瘤 小脑肿瘤(血肿)、听神经瘤、颞叶肿瘤均可发生眩晕,在鉴别诊断时都应考虑逐个排除和鉴别;笔者曾遇到颈椎性头晕与听神经瘤同时存在的病例。

(4)癫痫发作 眩晕可为癫痫发作的先兆,亦可为癫痫发作的一种类型,24h脑电监护即VEEG有助于鉴别,但是,颈椎病亦可为癫痫的病因。凡癫痫病患者,颈椎亦有异常,应重视对颈椎病的治疗。若为颈椎病引起者,颈椎病治好后,癫痫可不再发作。

2.与颈椎性头晕易混淆的疾病 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脱髓鞘病等。

(1)高血压病 当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大时会出现头晕,当血压稳定后多能缓解,有些早期高血压就诊时以长期头晕或头痛为主诉,因此,对头晕的患者亦应常规测血压。临床遇到多例患者,曾经多科或多种检查未确诊,最后经测血压而找出病因,服降压药后症状缓解,而且颈椎病亦可引起高血压,颈椎病早期治愈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2)脑动脉硬化 主诉可有头晕,而细问多数实为头昏,并非真正头晕,采集病史时留意并注意眼底检查即可鉴别。

(3)腔隙性脑梗死 当颞叶、小脑、延髓背外侧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时可出现头晕,若患者无高血压、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的病史与体征,尤其是小脑及脑干腔隙性脑梗死,常为颈椎病所致。

(4)脱髓鞘病 多发性硬化可有头晕,而病程中缓解、复发以及多病灶等特点可与颈椎性头晕相鉴别。若在治疗过程中头晕不如其他症状缓解得明显,且颈椎等3部5处11点有压痛,应考虑有与颈椎病两者并存之可能,拍摄颈椎5位片确诊后两病同时治疗可加速痊愈。

五、治疗

(一)药物疗法

对发作性眩晕,症状重或发作频繁、反复呕吐者,除针灸外,其他治疗难以实施,只好先以药物治疗为主。

1.碳酸氢钠注射液 60mL静脉注射,2次/d;亦可稀释为1.5%等渗液静脉点滴,适于症状重而呕吐频繁者。

2.洛斯宝口服液 2mL,2次/d,适于无呕吐的患者。

3.益脉康片 按含总黄酮40mg、80mg,3次/d,口服。

(二)针灸疗法

1.取穴 膀胱经的攥竹、眉冲、承光、通天、络却、天柱、玉枕和督脉之风府、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及足少阳胆经的凤池等穴均有治疗眩晕的功效,临床可酌情选用。

2.手法 上述多数腧穴需斜刺进针,得气后必要时行针、留针,适当时间取针,1~2次/d。

(三)手法复位

若为椎体螺旋式移位导致棘突偏移引起的头晕可行手法复位,治疗得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牵引治疗

急性期患者往往坐不住,除卧位牵引外一般难以坚持,坐位牵引,头的位置分5种:

1.头前倾15°牵引 适于寰枢椎侧方半脱位(即外耳道与眼外眦连线由水平位变为向前下15°)。

2.前倾8°牵引 适于齿突侧方半脱位重,而伴有的齿突后脱位轻,或生理曲度变直及椎间盘膨出较轻者。

3.水平位牵引 外耳道与眼外眦连线呈水平位,适于寰枢椎双相半脱位、齿突侧方半脱位与椎间盘突出并存的病例以及一般性颈椎性头晕。

4.头后仰15°牵引 适于齿突后脱位、生理曲度变直与椎间盘突出(即外耳道与眼外眦连线由水平位变为向后上15°)。

5.后仰8°牵引 适于齿突侧方半脱位轻,而齿突后脱位明显或生理曲度消失及椎间盘突出明显,或后三者或二者有并存。

(五)颈枕

颈枕适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或颈椎后凸的患者。

第三节 颈椎性神经症群

作为专科医师在诊断神经症时,都重视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神经症群,但是,因头部外伤导致的寰枢椎半脱位等颈椎病引起的神经症群多被忽视,常被误诊为神经症而久治不愈,给患者造成长期痛苦,为引起临床重视,以专节加以阐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病因多系头、颈部外伤造成寰枢椎半脱位、颈椎体螺旋式移位等颈椎的病理性改变。

(二)发病机制

由于寰枢椎半脱位、颈椎体螺旋式移位等颈椎异常改变,刺激、牵拉及压迫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导致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可引起颅内血管舒缩障碍,颈内动脉系以血流缓慢居多,TCD显示椎-基底动脉系以痉挛为主,总之,是产生颅内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脑动脉及神经内分泌障碍,实验室所见血中β-内啡肽86.5%降低,继而发生神经症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

现以作者临床观察到的98例为基础,分析其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

男女之比为51∶47,就诊年龄平均为23.5(12~60)岁,病程2.3(0.5~20)年。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烦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的焦虑不安或出现抑郁症状,重者还可出现轻生,甚至有自杀倾向,后两者症状突出时又分别称为焦虑症及抑郁症。失眠可表为入睡困难,醒后不易再入睡或早醒或睡眠不熟,患者可误为一夜未睡着,全身困乏。

(二)X射线检查

齿突左移46例,右移41例,后移21例,其中:单纯性后移11例;椎间孔缩小27例,椎体骨质增生12例,生理曲度消失5例,椎间隙变窄3例,钩突增生2例,项韧带钙化1例,当时未注意观察棘突偏移情况;而张长江治疗的睡眠障碍病例,均有棘突偏歪及棘上韧带剥离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颈椎性神经症群的诊断要点有:

1.有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神经症之一系列症状。

2.颈椎等3部5处11点中100%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

3.颈椎正、侧、双斜、张口5位片上可观察到少者1~2张、多者3~4张,甚至5张片子上均显示有异常改变。

4.必须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和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神经症群。

具备此4条即可诊断,若经牵引或(和)手法整复等治疗有效更有助于确诊。

(二)鉴别诊断

1.脑部病变 颅内慢性炎症、颅内良性肿瘤,尤其是哑区的占位性病变,常可表现出类似神经症的症状群,可通过眼底检查、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相关的线索,必要时行脑部CT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诊或排除。在此需提出的是:CT发现颅内低密度影易误为炎性肉芽肿,而盲目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结核药。依笔者的经验:①癫痫发作后即可出现片状低密度影,过数周不发作者,复查CT低密度影已消失,再发病后又可出现低密度影;②另有大部分CT表现低密度影的患者,又经增强扫描不强化,CSF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囊虫补体结合及结核抗体检查均为阴性,仅做对症治疗后1~3个月复查CT已恢复正常;③不少人发现颈椎病会诱发癫痫,这一部分癫痫发作后颅内低密度影,实与颈椎病有关。

2.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肺与骨骼的慢性结核灶、慢性中毒(包括重金属)、早期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亦可出现神经症状群,在诊断颈椎性神经症群时应逐个排除,若排除不了,可能为两病并存,需两病同治。

(1)甲状腺功能亢进 可表现为易怒、易激动、夜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等神经症状群,查体可有心率快、血压高、脉压大及突眼等可资初步鉴别,必要时可查T3、T4 与TSH进一步鉴别。

(2)结核 肺与骨骼结核常表现乏力、全身酸软、易疲劳、食欲不振等,可误为神经症。而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面颊潮红等,须想到有结核感染之可能;如还有咳嗽、咳痰、咯血及胸痛等症状,应想到有肺部结核,有体征的骨骼和胸部拍片可以证实。

(3)中毒 各种毒物慢性中毒,临床都可表现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的神经症状群,与颈性神经症群需进行鉴别。某些中毒都有其特征:如接触史;铅中毒在齿龈上有铅线,血象中可发现点彩红细胞;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在其所处的小环境内测到一氧化碳浓度超标,血中含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在10.0%~30.0%;注意病史和体征,不难鉴别。

四、治疗

颈椎性神经症群的治疗,依据临床症状及颈椎异常改变之不同,治疗措施各异。如牵引治疗时其患者头的位置须依靠颈椎异常改变而定,可参考颈椎性头痛等;由椎体螺旋式移位,须采取手法复位;其他像针灸、理疗、按摩和气功等均可酌情选用;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选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药物,如镇静、安适之类药物;交感神经功能低下时,可选用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的药物,像含咖啡因之西药及补气或气血双补的中药健壮剂;有焦虑或抑郁症者,可每晚服马来酸氟伏沙明50~100mg,必要时早、午再加服50~100mg,效果更好。问题是有些医师或患者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或不重视颈椎异常改变的治疗,结果,不久又会复发。

第四节 延髓型颈椎病

由已收集的病例看,此型均有外伤史,外伤引起上颈椎解剖学改变,进而影响了血液循环而出现临床症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寰枢椎脱位

颈椎受到过屈性外伤时颅骨和寰椎一起移向前下方,枢椎齿突从前面损伤附于寰椎侧块间的横韧带,伤力继续作用,寰枢椎之间的软组织受损,寰椎向前移位,相对后移的齿突上端可伤及延髓腹侧的锥体交叉而出现肢体瘫痪;上颈椎受到过伸性外伤,颅骨底部向寰椎后弓方向移位,枕骨大孔前缘后移亦可伤及延髓下端腹侧的锥体交叉。

(二)椎动脉等受损

椎动脉由于穿行于颈椎横突孔中,在一定程度上被周围组织所固定,颈椎受到较大伤力时,椎动脉、椎静脉及局部的脊髓前动脉、根动脉等血管可能受损;寰椎横韧带损伤后,颈椎前屈时寰椎前移,两侧椎动脉受到寰枢椎横突孔骨缘的牵拉和压迫;颈椎过伸时,椎动脉在枕骨髁和寰椎后弓之间受压。

(三)下颈椎半脱位

颈椎外伤后常引起患椎半脱位,颈椎活动使椎动脉反复地受到机械性牵拉和压迫,使椎动脉系血流减少,在以上病变的基础上可促进已损伤的动脉内膜形成斑块发生血栓,部分患者椎动脉可被增生的骨赘挤压而扭曲变形,可加重椎动脉系的缺血改变。下颈椎的半脱位最常见的是旋转性脱位,由于寰椎管前后径较大,单纯的齿突后移很少对上颈髓和延髓造成直接压迫,当其伴有旋转性移位或下颈椎旋转性移位时,由于刺激和压迫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尤其是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四)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的变化

颈椎外伤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可能通过Willis环由颈内动脉系血循环代偿,亦可因此而导致颈内动脉系,尤其大脑中动脉某小分支的缺血,甚至该供血区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出现腔隙性梗死;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全可导致远隔部位如大脑后动脉深穿支、供血区的内囊后份及丘脑梗死以及小脑梗死或枕叶梗死,更重要的亦是本节重点讨论的延髓和上颈髓的缺血。椎动脉系供血失代偿则患者症状逐渐加重,临床上出现后组脑神经及锥体束等的损害症状。颈椎外伤后到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失代偿,可相隔数月、数年乃至十数年时间才出现症状,这一段间隔时间为患者出现晚发性症状前的病变过程。

二、临床表现

上颈椎外伤可引起延髓下部和颈髓上部受损,延髓部分的血循环由椎-基底动脉系供应,颈椎外伤后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全,使延髓下部锥体交叉和前外侧部的后组脑神经及延髓、颈髓神经组织受损,进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一)后组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延髓背外侧部有疑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小脑束等,延髓背内侧有舌下神经核及其纤维。迷走神经受损出现咽下障碍、喉头感觉障碍、声带瘫痪(麻痹)和软腭瘫痪(麻痹);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同侧面部节段性痛、温度觉障碍;脊髓小脑束受损出现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舌下神经受损引起舌肌瘫痪、伸舌偏向病灶侧,且可见舌肌萎缩;舌咽、迷走神经均受损时吞咽困难,饮食发呛,说话带鼻音,引起患者吞咽和构音障碍,软腭低垂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两侧副神经受损时出现双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瘫痪与肌萎缩,表现出不能耸肩,头下垂,不能后仰。

(二)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当延髓腹侧锥体交叉部受损,可引起一侧或双侧的上、下肢肌力明显减弱,由于是中枢性瘫痪,因此早期无肌肉萎缩,历时长后会发生失用性肌萎缩,患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三)眩晕

脑干缺血,波及前庭神经系,会出现严重的眩晕、恶心及呕吐。

(四)颈神经受损症状与体征

当颈神经受损时引起患者肩胛带肌群瘫痪(麻痹)和上肢近端明显的肌肉萎缩。

(五)颈椎触诊及X射线改变

当颈椎受伤后多数患者在颈椎部存在患椎移位,拇指触诊时可查出患椎棘突移向一侧,移向患侧的棘突及关节囊部有压痛,同一患者可发生数个移位的患椎。X射线平片可发现寰枢椎脱位、半脱位及由于椎体螺旋式移位所致的棘突向一侧偏移等异常改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依据患者有外伤史或外伤既往史,立即出现或晚发的后组脑神经和锥体束受损的症状、体征,颈椎部触诊发现有棘突偏移和X射线平片显示出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棘突偏移等异常改变,不难诊断。

(二)鉴别诊断

1.鼻咽癌 是产生后组脑神经瘫痪的常见原因,易与晚发的后组脑神经受损的延髓型颈椎病相混淆。而鼻咽癌易伴头痛,一般无锥体束受损的体征,必要时鼻咽部活检,有时需反复多次活检有助于鉴别。作者曾遇鼻咽癌青年患者经8次活检始确诊为黏膜下浸润的鼻咽癌。

2.格林-巴利综合征 脑神经型中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受损频度最高可达34.4%,若亦有外伤史,易与立即出现的后组脑神经受损的延髓型颈椎病相混淆。而脑神经型格林-巴利综合征,锥体束不会受损,必要时腰穿化验脑脊液可资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一定会出现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据作者的观察病后3d即有29.3%发生蛋白-细胞分离,1周为36.0%,2周为64.0%,频度逐日升高,病后3~4周最高,以后又逐渐降低,最长者第9周还有蛋白-细胞分离。

四、治疗

(一)牵引及手法复位

1.寰枢关节半脱位 以前倾15°牵引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可达98.6%;配合手法整复见效更快。

2.椎体螺旋式移位 以手法复位为主,据倪文才等人的经验3~5次手法治疗,总有效率达90.0%,手法治疗时必须轻柔而准确。

3.寰枢椎半脱位伴上颈椎或下颈椎螺旋式移位 手法复位配合牵引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

4.寰枢关节脱位严重 不宜做手法复位或一般的颈椎牵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或发生危险,而行颅骨牵引较为稳妥。

(二)药物治疗

1.益脉康 2片,3次/d,口服,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2.藻酸双酯钠 100mg,3次/d,口服。

3.ATP 40mg,3次/d,口服。

4.复合维生素B片 4片,3次/d,口服;

5.胞磷胆碱 0.5g,2次/d肌内注射;或0.5~0.75g,一天一次静脉滴注。

(三)针灸治疗

单纯针疗、灸疗和针灸疗或电针治疗可酌情选用。

(四)康复治疗

1.锥体束受损 以运动疗法为主,根据肢体瘫痪的程度不同,选择被动运动、主动加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和作业疗法等。

2.肌肉萎缩 以按摩治疗为主,具体手法依病情不同而做适当选择。

3.理疗 电疗、磁疗可酌情选择。

第五节 混合型颈椎病

凡同时存在两型或多型颈椎病的症状及体征者即为混合型颈椎病。从临床实践看,除颈型颈椎病多为单一型或其他型的早期表现外,其他各型均易或多或少地合并另一型的症状,仅是本型症状突出而已。如颈椎性头痛76.2%分别伴有颈椎性头晕、神经根型或颈椎性神经症群的症状;颈椎性头晕32.0%伴有头痛;根型颈椎病可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和椎动脉型症状;血管型颈椎病可伴有神经根型症状;交感型颈椎病常伴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或血管型等症状;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亦可伴有神经根型、脊髓型、血管型或交感型等症状。可见混合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组织在解剖上密切相关

椎间盘向侧方突出可同时压迫两种或多种组织,如同时压迫该节段的脊髓和椎动脉,即为脊髓-椎动脉型颈椎病;如同时压迫神经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即为神经根-交感-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症状多为一侧,有时颈椎后缘突出物机化或骨赘像门槛样横于椎管的前方,其中间部压迫脊髓,两端压迫颈神经根和椎动脉,临床表现为四肢瘫,上肢为周围性瘫可伴根性痛,下肢为中枢性瘫并伴有头晕等椎动脉缺血的表现。急性外伤时因多种组织受累,常为混合型,待出血、水肿吸收后可转为以某一组织受压为主,表现为某型症状突出的单一型。

(二)与突出物或骨赘大小相关

突出物或骨赘小,仅压迫一种组织,表现为某一型;突出物或骨赘大可压迫两种或多种组织,易表现为混合型。临床上常遇到初期仅为颈型或神经根型症状,数月后或数年后由于致压物增大,又出现头晕、耳鸣等椎动脉症状或交感神经受累症状或双下肢无力等脊髓症状,亦可先有上肢麻、木、疼痛等根型症状,到后期缓解或消失,而新受压的组织症状明朗化,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等椎动脉症状或双下肢无力、感觉障碍平面逐渐上升的脊髓型或混合型症状。

(三)与颈部活动有关

由于头部在觉醒状态时,不时的会前倾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颈部自然会随其伸、屈、侧弯和旋转运动,由于颈椎的经常活动,骨赘等对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食管及脊髓的压迫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组织可随颈部的活动受压减轻或暂时缓解,原来未受压的组织可能受压而产生新的症状,若受压时间过长,会发生变性、粘连、缺血、坏死,这时即使压迫解除,其症状亦不会完全消失。

(四)与颈、胸、腰部脊柱改变有关

若同时颈胸、颈腰或颈胸腰椎有异常改变,更易产生多种症。

二、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依受损组织的多少及种类而定,除了约200种单项症状外,以下即一般所讲的混合型。常见有:

(一)颈椎性头痛-头晕型

其一以头痛为主,头晕次之。

(二)颈椎性头晕-头痛型

其二以头晕为主,头痛次之。

(三)根-交感型

既有神经根症状又有他处交感神经症状,其中可伴有下肢麻、木、疼痛与无力,而客观检查并无感觉及运动系统阳性体征,实为交感型。

(四)根-椎动脉型

既有神经根型又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型症状。

(五)根-其他血管型

既有神经根型又有椎-基底动脉主干以外的其他血管缺血症状。

1.根-小脑后下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小脑后下动脉缺血综合征。

2.根-内听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突发性耳鸣、耳聋症状。

3.根-大脑后动脉皮质支梗塞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偏盲。

4.根-丘脑膝状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短暂性舞蹈、手足徐动或感觉障碍。

5.根-丘脑穿通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比浅感觉障碍重、自发性疼痛、对侧轻度共济失调及轻度偏瘫,可伴偏盲、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

6.根-小脑上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Horner综合征,上肢较下肢重的共济失调,对侧分离性感觉障碍。

7.根-基底动脉尖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基底动脉部分或完全缺血的症状。

8.根-脊髓前动脉型

(1)既有根性痛,又有病灶侧舌肌萎缩。

(2)既有根性痛,又有脊髓前角细胞受损症状(双上肢无力或上肢较下肢重的四肢瘫痪)。

9.根-脊髓后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单侧或双侧深感觉障碍与感觉性共济失调及节段性感觉障碍。

10.根-马尾动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马尾间歇性跛行型。

(六)根-慢性胃炎型

既有神经根性痛,又有慢性胃炎症状

(七)根-慢性胆囊炎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慢性胆囊炎症状。

(八)椎动脉-脊髓型

既有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又有脊髓受损症状。

(九)交感-神经根型

有突出的交感神经受损症状又伴有脊神经根症状。

(十)神经症群-脊髓型

既有神经症群,又有脊髓受损症状和体征。

(十一)神经症群-Brown-Sequard征

既有神经症群,又有脊髓半切征的症状。

(十二)会阴部痛-感觉分离型

既有会阴部疼痛,又有该部痛、触觉分离。

(十三)头晕-屈光不正型

1.头晕-近视型 既有头晕,又有近视。

2.头晕-散光型 既有头晕,又有散光。

3头晕-远视型 既有头晕,又有远视。

4.头晕-偏盲型 既有头晕,又有偏盲。

5.头晕-近视散光型。

6.头晕-远视散光型

(十四)头懵-吞咽困难型

1.头懵-饮水发呛型 既有头懵,又有舌咽、迷走神经支配的咽肌无力。

2.头懵-舌肌萎缩型 既有头懵,又有一侧或两侧舌肌萎缩。

(十五)神经症群-神经皮炎型

既有颈椎性神经症群,又有神经性皮炎。

(十六)背痛-慢性鼻炎型

既有背部疼痛,又有慢性鼻炎症状。

(十七)根-胸痛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交感性胸部痛。

(十八)神经症-癫痫发作型

既有癔症发作,又有癫痫发作(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1.神经症-癫痫发作型

2.神经症-阵挛发作型

3.神经症-强直-阵挛发作型

(十九)根-面部麻、木型

1.颈椎性面部发麻型 既有根性疼痛,又有面部发麻感。

2.颈椎性面部发木型 既有根性疼痛,又有面部发木感。

(二十)根、枕-三叉综合征型

既有根性痛和一侧枕大神经痛,又有同侧三叉神经支配区的疼痛。

(二十一)背痛-三叉神经痛

既有背部疼痛,又有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二十二)颈-帕金森综合征型

既有颈强或疼痛,又有帕金森症状群。

(二十三)颈-椎动脉型

既有颈强、疼痛,又有椎动脉缺血发作。

(二十四)根-吞咽困难-舌肌萎缩型

既有根性痛,吞咽困难,又有双侧舌肌萎缩。

(二十五)根-生殖障碍型

1.根-阴茎勃起障碍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阴茎勃起障碍。

2.根-不育症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不育症。

3.根-月经失调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月经失调。

4.根-不孕症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不孕症。

5.根-痛经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痛经。

(二十六)根-心脏血管型

1.根-心绞痛型 既有根性痛或病史,又有心绞痛发作。

2.根-冠心病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心脏缺血的ECG改变。

3.根-心律失常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心律不齐(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4.根-心动过速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心动过速。

5.根-心动过缓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心动过缓

6.根-高血压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高血压。

7.根-低血压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低血压。

8.根-姿位性低血压 既有根性痛,又有姿位性低血压。

9.头空感-姿位性低血压 既有头空感,又有姿位性低血压。

10.姿位性低血压-共济失调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11.姿位性低血压-帕金森综合征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震颤性瘫痪(麻痹)。

12.姿位性低血压-橄榄桥脑变性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小便失禁及锥体束征。

13.立位低血压-卧位高血压 既有立位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立位收缩压比卧位舒张压还低。

(二十七)三型以上混合型

1.椎动脉-根-脊髓型 头晕最先发生或最重,继而出现根性痛,而脊髓症状较轻。

2.椎动脉-根-交感型 若后者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痛时,客观检查并无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的长束征,X射线虽可有颈椎间盘突出,仅压迫硬膜囊不影响脊髓,而脊髓型除了脊髓血管供血障碍外,突出的椎间盘往往压迫脊髓,一定会有脊髓半切征或脊髓横贯性损伤的长束征,如传导束性的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

3.头痛-头晕-根型 其中头痛为主,根性痛及节段性肌萎缩较轻。

4.头晕-头痛-根型 其中以头晕为主,头痛较轻,根性痛出现最晚。

5.根-头痛-头晕型 其中以根性痛为主,伴有头痛、头晕典型者,即使非常爱面子的患者,也不顾子女或孙辈在场而日夜哭叫不止,使其全家或全病房不得安宁,甚至影响邻居及邻近病房。

6.根-姿位性低血压-帕金森综合征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姿位性低血压和帕金森综合征。

7.根-姿位性低血压-橄榄桥脑变性型 既有根性痛和姿位性低血压,又有橄榄桥脑变性

8.根-姿位性低血压-多系统变性全有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姿位性低血压,还有多系统变性3个亚型的所有体征,且小便失禁。

9.根-糖尿病-高血压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10.根-糖尿病-下肢水肿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糖尿病和下肢水肿。

11.根-高血压-糖尿病-下肢水肿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高血压、糖尿病和下肢水肿。

12.根-慢性胃炎-脱肛-阴囊湿冷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慢性胃炎、脱肛和阴囊湿冷。

13.根-椎动脉-交感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发作性头晕,还有下肢冷、痛。

14.头晕-猝倒-足冷痛型 既有间断性头晕,又有猝倒发作,还有足冷痛。

15.椎动脉-“肩周炎”-足痛型 既有发作性头晕,又有肩痛、活动受限,还有不定处足痛。

16.椎动脉-“肩周炎”-“左腕痛”-右足不定处痛型 既有发作性头晕,又有肩痛、活动受限,还有左手腕部间断性痛和右足不定处痛。

17.多汗-头晕-猝倒-双足凉痛型 既有多汗,又有间断性头晕、猝倒发作,还有双足凉痛。

18.姿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小脑性共济失调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还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19.姿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橄榄-桥脑变性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还有一侧膝、跟腱反射亢进与病理征阳性及小便失禁性。

20.姿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苍白球-黑质变性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还有肢体静止性震颤。

21.姿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小脑萎缩、橄榄-桥脑萎缩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还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和一侧下肢锥体束征。

22.姿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小脑萎缩、苍白球-黑质变性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还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静止性震颤。

23.姿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多系统变性全型 既有姿位性低血压,又有卧位高血压,还有多系统变性3个亚型的症状、体征全有,且小便失禁。

24.根痛-声嘶-吞咽困难-舌肌萎缩型 既有根性痛,又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还有双侧舌肌明显萎缩(舌呈小球状)。

25.头晕-“网球肘”-交感型 既有发作性头晕,又有左肘关节痛,还有头部多汗、双足凉痛(伏天穿棉靴)。

26.椎动脉-“肩周炎”-交感型 既有发作性头晕,又有多年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还有双足不定处疼痛及左、右上肢交替性发凉,即使热天睡觉亦不敢把上肢放在被单外,否则会因凉疼而痛醒,无奈患肢常套上长棉袖(热天亦如此)。

27.背痛-头昏-眼昏-阴囊湿冷型

(二十八)特殊交感复合型

1.肩背痛-慢性胃炎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慢性胃炎。

2.肩背痛-慢性胆囊炎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慢性胆囊炎。

3.肩背痛-阴囊湿冷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阴囊湿冷。

4.肩背痛-脱肛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脱肛。

5.肩背痛-胃下垂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胃下垂。

6.肩背痛-慢性胃炎-脱肛-阴囊湿冷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慢性胃炎、脱肛和阴囊湿冷

7.肩背痛-大、小便障碍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交感性小便障碍或(和)大便障碍。

8.肩背痛-面偏侧萎缩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面偏侧萎缩。

9.肩背痛-足痛型 既有肩背痛,又有足踝或足外侧缘或足底痛或/及足部不定处疼痛、怕冷。

10.头晕-足痛型 既有发作性头晕,又有发作性足部不定处疼痛。

11.头晕-手腕痛型 既有头晕,又有左手腕或右手腕或左、右交替手腕部痛。

12.头晕-多汗型

(1)头晕-头部多汗型

(2)头晕-半身多汗型

13.头晕-双手发红型

14.头晕-双足发红型

15.头晕-大便障碍型

(1)头晕-大便秘结型

(2)头晕-大便溏泻型

(3)头晕-大便秘结、溏泻交替型

16.头晕-鼻塞(一侧)

17.根-眼干型

18.根-鼻干型

19.根-咽干型

20.根-口干型

21.根-眼-鼻干型

22.根-眼-咽干型

23.根-眼-口干型

24.根-鼻-口干型

25.根-鼻-咽干型

26.根-眼-鼻-咽干型

27.根-眼-鼻-口干型

28.根-鼻-口-咽干型

29.根-眼-鼻-口-咽干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只要熟悉各单一型的诊断要点,确诊并不难,以其症状突出与否或症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排组。

(二)鉴别诊断

同单一型。

四、治疗

1.手法及牵引治疗 应依据X射线片颈椎异常改变的情况而定。

2.理疗及针灸治疗 以其最突出的症状决定治疗剂量和取穴部位。

3.药物治疗 依最突出的痛苦选药,兼顾次要痛苦,有血管性因素需加藻酸双酯钠等抗凝剂和其他治疗缺血性血管病的中药、西药;若伴有高血压者,须长期不间断的服用降压药,当颈椎病治愈后血压恢复正常者可酌情减停;否则,必须终生服药,这是预防脑中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