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性舌下神经瘫痪

颈椎性舌下神经瘫痪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单纯性苔藓又称神经性皮炎,病因尚未完全弄清,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精神因素多被认为是主要的诱因,本节重点讨论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性皮炎之有关问题。对于诊断为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应注意检查颈椎。颈椎的外伤、劳损引起小关节错位以及久后发生骨赘等,刺激、牵拉或压迫一侧或双侧颈神经,致使该神经支配的一个或多个肌肉发生痉挛而产生疼痛称颈椎性“肩周炎”,实属根型颈椎病,仅是其疼痛局限在肩周而已。

第十九章 其他颈椎性疾患

第一节 颈椎性慢性单纯性苔藓

慢性单纯性苔藓又称神经性皮炎,病因尚未完全弄清,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精神因素多被认为是主要的诱因,本节重点讨论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性皮炎之有关问题。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颈椎平衡失调,该部位发出的神经遭受连续的或间断的刺激,在有关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内产生瘙痒和皮损,由于皮肤发痒,患者经常摩擦、搔抓,结果皮纹变深,皮嵴隆起变粗,皮肤苔藓样变,粗糙如皮革;苔藓样变亦可引起瘙痒,反复搔抓、摩擦,苔藓样变就更明显;如此恶性循环,病情渐重,病程迁延。

二、临床表现

皮损多发生在项部及其两侧、肘前、腘窝,亦可发生在四肢伸侧、肘及膝部、大腿内侧等易摩擦的部位,据邓云山、张长江等统计,94.1%发生在颈部。初起时局部皮肤在成人为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平丘疹,渐融合形成境界清楚的皮损,间断性发痒,导致患者摩擦、搔抓,从而发生苔藓样变,淡红、褐黄色或正常肤色,表面光滑或有不易刮除的鳞屑,常伴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患部皮肤肥厚,皮纹加深,皮嵴隆起变粗,皮肤表面被互相交叉的皮纹划成很多的斜方形、多角形或菱形小斑块,损害的范围不定,中、青年多为局限型,中年及老年人多见播散型;奇痒为其突出的症状,常可导致一些患者失眠,抓破处感染可形成脓疱。

可有传统颈椎病的其他症状,颈椎5位片定有异常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椎体滑脱、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棘突偏歪、椎间隙变窄、钩突变尖、椎间孔缩小、齿突偏移或颈椎畸形等。

三、诊断

有典型苔藓样变的皮损、瘙痒及颈椎X射线异常改变,即可诊断。

四、治疗

依颈椎异常改变可酌情采用手法复位、颈椎牵引或综合治疗。

张长江们单纯用手法治疗有效率为87.2%,一方面说明治疗颈椎病对慢性单纯性苔藓可能系病因治疗;另一方面,若采用综合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可能会更高。

口服抗组胺药物,配合谷维素、维生素B及中药丹栀逍遥丸等。

第二节 颈椎性发热

新旧外伤造成颈椎小关节错位等刺激、压迫交感神经,使之发生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颈椎性发热的原因。

患者的感觉不一定与所测得的体温相符,患者体温一般不超过38℃,多比正常人升高0.3~0.5℃;热型多有相对的规律,日间温差不大,晨间、午前往往较下午、晚间略高,体力活动时可不升高,有时反而下降;患者常兼有多汗、怕冷、心悸、失眠、手颤、呼吸性不整脉及皮肤划痕症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血象中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常达40.0%。

经内科已排除了器质性疾病所致发热后,考虑功能性发热或无名热时,要首先考虑检查颈椎,有颈椎病变,诊断可能成立,治疗有效可以确定。

依据颈椎改变情况确立相应治疗措施。

第三节 颈椎性白细胞减少症

颈椎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低于4×109/L)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随着白细胞减少,可伴随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或易感染。对于诊断为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应注意检查颈椎。

有传统颈椎病的症状、体征或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和颈椎影像学有异常改变,应考虑颈椎性白细胞减少的可能。

按颈椎病治疗,复查白细胞恢复正常方可考虑诊断的确立。

第四节 颈椎性“肩周炎”

颈椎的外伤、劳损引起小关节错位以及久后发生骨赘等,刺激、牵拉或压迫一侧或双侧颈神经,致使该神经支配的一个或多个肌肉发生痉挛而产生疼痛称颈椎性“肩周炎”,实属根型颈椎病,仅是其疼痛局限在肩周而已。贺俊民从其10余年治疗中的体会,认为肩周炎可以说是颈椎病的一个症状,或者说是颈椎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患肩及上肢怕冷,夜间若把患肩及上肢放在被外,可因凉痛而痛醒而不易入睡。有的患者让家人做一棉袖套,上部多一块能覆盖肩部,以解决凉痛之苦,甚至夏季亦是如此。当颈椎病治好后,肩及上肢凉痛症状亦消失。

早期觉颈肩部不适、疼痛,晨起尤甚,活动后稍有缓解;中期症状加重呈持续性疼痛,活动肩部可引起剧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触痛明显;晚期疼痛虽稍缓解,但肩关节活动功能严重受限,肩周肌肉萎缩,患处怕风、畏寒、酸麻及无力,重者影响睡眠。

有颈椎病变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考虑颈椎性“肩周炎”的诊断,按颈椎病治疗有效可以确诊。

由临床实践证明以往诊断的肩周炎,多数实际是颈椎性“肩周炎”。作者认为,凡遇骨科诊断的肩周炎病例,均应进行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若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者,应拍摄颈椎正、侧、双斜及张口位5位片,有异常改变者,应按颈椎病治疗。否则,单纯按肩周炎治疗,当时虽有效,但多不能干预肩部病变的进展,以致病变会从早期发展到中期甚至晚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长期痛苦。在此,必须提醒临床医师,那种把颈强、颈痛作为诊断颈椎病的先决条件,是个误区。从国内、外大量资料看,所谓颈型颈椎病所占的比例很小,绝大多数病例,根本没有颈强、颈痛症状。追问“颈型颈椎病”的病史,远没有追问头、颈部外伤史和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的价值大,在确定颈椎性“肩周炎”之后,其治疗方法,在早期、中期主要采用对颈椎病的治疗措施,随着传统颈椎病症状的缓解,肩部症状亦相应减轻或消失;中期疼痛剧烈者可配合理疗与针灸疗法;对晚期者除对颈椎治疗外,对肩部必须实施康复治疗,特别是运动疗法、按摩治疗和电疗。疼痛明显者可选中药桃红四物汤,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者可选三痹汤或黄芪桂枝汤加减。

第五节 颈椎性“网球肘”

因颈椎病导致前臂桡侧伸肌痉挛、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引起疼痛,即为颈椎性“网球肘”。国内外均有报道。

肱骨外上髁、肱桡关节处及桡侧伸腕肌几乎均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转、腕关节背伸时,疼痛更明显;患者还可伴有颈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疼痛的轻重程度与颈椎病的症状成正比,该上肢还可出现酸麻、无力等。

颈椎片有棘突偏歪、颈曲变直或椎间孔缩小等异常改变。

手法复位、颈枕及牵引治疗依据颈椎异常改变情况采用1种、2种或3种合用,疼痛特别明显者理疗与针灸可配合应用,必要时可服用氯唑沙宗等肌肉松弛剂。

对于“网球肘”及前述的“肩周炎”患者,不可停留在原诊断和治疗上,都应进行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和必要的颈椎5位片检查,如为颈椎病引起者,仅按肩周炎或网球肘治疗,不是经久不愈,便是缓解后容易复发,更重要的是颈椎改变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还会发生其他型症状,晚期发现往往治疗效果较差。

第六节 颈椎性背痛

背痛的原因很多,因颈椎病引起的背痛称为颈椎性背痛,系因颈(胸)椎小关节错位、劳损、退变等刺激、压迫脊神经根、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使有关神经支配的肌肉痉挛而产生疼痛。颈椎性背痛很常见,局部有沉重感、酸痛、放射痛或剧烈的灼痛。遇背痛者须排除纵隔、肺部的结核、肿瘤、非特异性炎以及颈(胸)椎的肿瘤及结核等炎症病变后,颈(胸)椎片显示出棘突偏歪、小关节错位、颈曲变直及退变者即可诊断。

颈椎性背痛很常见,但单纯背痛者较少,往往伴有颈椎病的其他症状,如颈椎性头晕、颈椎性头痛、颈椎性上肢无力、麻与肌肉萎缩等;若胸椎有压痛,在拍摄颈椎5位片的同时,须加拍胸椎正.侧位片,以观察有无胸椎螺旋式移位或关节错位,便于手法整复时一起纠正。

依据颈椎异常改变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枕-颏牵引、手法整复、背部推拿和磁疗等。因年龄不同,需治疗时间长短不一,多数患者经1~2个月可治愈。病史长、年迈者常需2个月以上。若不能坚持,仅能症状缓解。

第七节 颈椎性哮喘

引起哮喘的病因有支气管哮喘、咽后壁脓肿、化脓性咽喉炎、喉结核、喉部脓肿、血管神经性喉水肿、药物过敏性喉水肿、强烈化学气体及腐蚀剂引起的喉水肿、白喉、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花粉症、棉尘肺、霉草尘肺、过敏性肺炎、流行性过敏性呼吸道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暴发性呼吸道过敏性综合征、硅肺或心源性哮喘等,本节主要讨论由于颈(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的以哮喘为主要症状者,系由于颈(胸)椎间关节的损伤、错位影响了交感神经而导致喉、支气管痉挛,引起哮喘发作,以前曾命名的血管神经性喉水肿,可能亦属于颈性哮喘的范畴。

支气管哮喘型发作前,常有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先兆,继而迅速出现喘息;由于呼气时支气管管腔缩小,所以呼气性呼吸困难尤为明显,有“呼气性气急”之称。患者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头部出冷汗,异常痛苦;每次发作可历时数小时至数天,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喉部水肿明显者,呼吸时常伴有喉鸣音。持续性哮喘状态可伴有严重缺氧,甚至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哮喘发作可与颈(胸)椎病变有关,往往发生与颈(胸)椎病变加重时,颈椎片多显示有颈曲变直、棘突偏歪、钩突关节不对称以及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

凡遇发作性哮喘者,须先排除呼吸、循环系统疾患之后,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应想到颈(胸)椎病之可能,当3部5处11点有2点以上有压痛或棘突有偏歪,拍摄颈椎5位及胸椎正、侧位片有异常改变,进行手法复位或牵引治疗,能长期缓解者即可确诊。对于正在发作的患者,可先对症治疗:氨茶碱片0.1g,3次/d口服或氨茶碱针0.125~0.25g加入50%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15min),必要时加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或氟美松5~10mg静脉滴注,待病情稳定后,再进一步检查、治疗。

第八节 颈椎性舌下神经瘫痪

颈椎外伤导致的寰枢椎半脱位可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引起血管痉挛,舌下神经接受颈上神经和C1、C2神经袢交通支纤维支配,其中交感神经围绕血管的纤维与舌下神经一起分布于舌部血管,舌下神经在颈部行径又较长,下行于二腹肌腱、茎突舌骨肌及下颌舌骨肌、舌肌与其他肌肉、血管等软组织之间,因此,颈部软组织的损伤可导致肌肉收缩和痉挛,可致舌下神经受挤压损伤,同时又可刺激舌下神经伴行的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而影响舌部的代谢和功能;寰枢椎半脱位、颈部小关节错位、患椎失稳、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均可刺激或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延髓受损的症状。舌下神经受损多发生在一侧,表现为同侧舌肌瘫痪,肌肉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常伴有舌咽、迷走神经受损,还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另外,可有传统颈椎病的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诊断时首先须排除能引起后组脑神经受损的其他各种原因,3部5处11点有2处或2点以上压痛,拍摄颈椎5位片及胸椎正、侧位片,有上颈椎螺旋式移位等异常改变则可确诊。牵引和手法复位并用,早期及时治疗者,疗效多较好。如一位54岁男性患者,说话不清、吞咽困难1周。检查舌面高低不平,舌伸不出门齿。C1~5与双枕大神经压痛,颈椎5位片显示寰枢椎半脱位,C2、3、4棘突向右侧偏歪。在前倾15°牵引下行手法整复1次,舌能伸出唇外,说话较清让别人能听懂,吞咽困难明显减轻;3次治疗后舌能完全伸出,舌表面平整,说话清晰,吞咽顺利。又如一19岁男性,半月前行扁桃腺摘除后出现吞咽困难,有痰或唾液不会吐出,连吐数次只能到口腔前部,只能用手纸或手绢擦去。舌呈大枣样球状。颈椎5位片示寰枢椎半脱位,经牵引和手法整复1次有效(吞咽呛咳减轻),继续治疗2d后舌呈长条状,但伸舌时舌尖不能达门齿根部,进食稀饭已不呛咳。此2例均为双侧舌肌萎缩。另有多数吞咽困难及1例舌肌萎缩者,随着头晕等其他症状的缓解,逐渐缓解与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