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电向量的导联体系

心电向量的导联体系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电向量图是从人体表面记录心脏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的心电活动。②人体内各组织的导电性能均匀一致。③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当作一个综合等效电偶,定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并在心电周期中,始终保持在等边三角形的中心位置。20年代末,开始有心电向量图的研究。当时设想由于心电向量图具有空间性质,其导联体系必须由导联轴分别平行于X轴、Y轴和Z轴的三个直交导联构成。经适当的电极间电阻网络的组合,便构成了Frank矫正导联体系。

第二节 心电向量的导联体系

心电向量图是从人体表面记录心脏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的心电活动。因此,要求有一些特定的连接导联线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导联体系。

Einthoven于1905年最早将心电图用于临床并提出了Einthoven假设,其要点是:①人体是一个很大的导体,左上肢、右上肢和躯体下部(耻骨联合处)三点相互之间距离相等,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②人体内各组织的导电性能均匀一致。③心脏的电活动可以当作一个综合等效电偶,定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并在心电周期中,始终保持在等边三角形的中心位置。

20年代末,开始有心电向量图的研究。当时设想由于心电向量图具有空间性质,其导联体系必须由导联轴分别平行于X轴(左右水平方向)、Y轴(上下垂直方向)和Z轴(前后水平方向)的三个直交导联构成。嗣后相继提出了等边四面体系、立方体体系等,这些导联体系基点仍以Einthoven等边三角学说为理论基础。Einthoven的等边三角形假设是有缺陷的,因在实际上心脏并非位于体腔中心,它同各肢体间的距离也不相等,人体各组织的导电性能也不是均匀的,并且同胸腔相比,心脏是个较大的器官而不是一个点。1946年Banger进行了人体模型的实验研究,对Einthoven的假设作了纠正,提出了斜三角学说,其后又有Frank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设计出比较接近实际的导联体系。其中较常用的是Frank矫正导联体系。

Frank矫正导联体系由七个电极组成,其放置部位和连接方法是:在第4肋间与胸骨交界处的水平,置五个电极:即分别在A点:左腑中线(左);I点:右腑中线(右);Timr点:胸骨中线(前);M点:脊柱中线(后);以及校正电极C点:左腑中线与胸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各放置一个电极。另加,H点:右颈背处(上);F点:下肢(下),各放置一个电极。总共七个电极。经适当的电极间电阻网络的组合,便构成了Frank矫正导联体系。它能较好的校正心脏的解剖位置偏左以及身体各部分导电性能不均匀所产生的影响。水平轴(X):A点和C点组成正极(+),I点为负极(-),与习用心电图I导联、V6导联近似。前后轴(Z):C点和E点、I点组成正级(+),A点和M点组成负极(-),与心电图V2导联近似(图4-4)。

img66

图4-4 Frank导联体系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