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SⅠSⅡSⅢ综合征
一、概述
SⅠSⅡSⅢ综合征是指Ⅰ、Ⅱ、Ⅲ三个标准导联QRS波终末向量指向右上时额面电轴为-90°~-150°,在3个标准导联上出现终末的负向波即S波故称SⅠSⅡSⅢ综合征,也称“3S”综合征。
二、发生机制
由于SⅠSⅡSⅢ综合征患者中,QRS波以右心室占优势为主要伴随特征,而且临床上绝大多数有右心室肥厚的证据,其额面电轴虽指向-90°~-150°,但实际上应属于重度电轴右偏(+120°~+180°)故有人称为假性电轴左偏;也可以设想为左心室后底部或右心室流出道的最后除极量较为突出,也可能该部位有传导障碍,也可能系心脏位置变化的结果。当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时,来自左束支主干的激动只能沿左后分支下传,致使室间隔后部与左心室后下壁首先除极,产生的起始向量向下并偏右;然后激动向上并转向左,通过网状吻合逆行传至左心室前上壁,产生向上向左的终末向量,因而在体表心电图上Ⅰ、aVL导联出现小q波,Ⅱ、Ⅲ导联出现深的S波,但其SⅡ>SⅢ;其电轴虽重度左偏,但多在-30°~-90°。只有在右心室肥厚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时,如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严重而右心室肥厚较轻时,心电图往往只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图形,而右心室肥大的图形往往被掩盖;当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较轻时,而右心室肥厚较严重时心电图往往只显示右心室肥厚的图形,而左前分支阻滞的图形往往被掩盖,因此有人认为SⅠSⅡSⅢ综合征是左前分支的变异。
三、临床表现
1.正常变异 见于临床与心电图表现均无异常证据的健康儿童或瘦长体形的青年人,可能为婴儿期右心室流出道生理性优势的继续,但大多数S<R。
2.右心室肥厚 成人多提示右心室肥厚,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流出道肥厚时,也可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右心室肥厚。
3.前壁心肌梗死 偶可见前壁心肌梗死,特别是心尖部心肌梗死,也可出现SⅠSⅡSⅢ综合征。
四、心电图特点(图24-2)
1.Ⅰ、Ⅱ、Ⅲ导联均出现终末S波;
2.S波深度>0.3mV,SⅡ>SⅢ,S>R;
3.胸导联可出现终末R波;
4.S波在标准导联超过正常年龄组的上限;
5.常伴有右心室病变的其他心电图改变。
五、诊断
SⅠSⅡSⅢ综合征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通常认为除Ⅰ、Ⅱ、Ⅲ,导联均出现S波外,S波必须>0.3mV,SⅡ>SⅢ。
图24-2 SⅠ、SⅡ、SⅢ综合征一例
男性,20岁,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Ⅰ、Ⅱ、Ⅲ均呈rS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