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肌震荡综合征

心肌震荡综合征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肌震荡综合征又称一过性Q波、短暂性Q波、暂时性Q波、短暂性Q波综合征等,是指由于突然严重心肌缺血性损伤,心肌一时丧失除极和复极能力成为“电静止”区域,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有时伴典型的缺血性ST-T改变,随后数小时内电位完全恢复正常或部分恢复,同时伴有临床症状者称为心肌震荡综合征。由于有Q波变化,需要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血清酶学变化的观察并结合临床做出诊断。

第五节 心肌震荡综合征

一、概述

心肌震荡综合征又称一过性Q波、短暂性Q波、暂时性Q波、短暂性Q波综合征等,是指由于突然严重心肌缺血性损伤,心肌一时丧失除极和复极能力成为“电静止”区域,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有时伴典型的缺血性ST-T改变,随后数小时内电位完全恢复正常或部分恢复,同时伴有临床症状者称为心肌震荡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1964年Depasqual提出电静止学说,即严重缺血缺氧影响细胞膜,导致动作电位活动丧失,而心肌细胞并未真正死亡;②由于心肌一过性水肿,浦肯野纤维或束支出现暂时传导障碍,使心室的激动程序改变而出现暂时性Q波;③在部分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某些因素导致Q波被掩盖,在急性代谢损伤时Q波暂时性显露出来;④1982年Braunwald和Kloner提出心肌顿抑学说,即急性短暂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虽然未引起心肌坏死,但可造成心肌结构、代谢及功能改变(暂时性左心室功能障碍),而与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及细胞内钙超负荷有关,在有效再灌注后需要数小时,数日乃至数周才能恢复正常,可以认为心肌震荡综合征仅是心肌顿抑发生后的心电功能障碍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

冠心病心绞痛、哮喘、电解质紊乱、休克、低血糖症、急性胰腺炎、颅内出血等数十种急性代谢应激的临床症状伴有暂时性Q波。

四、心电图特点

1.异常Q波持续时间短,多为数分钟至数天(一般不超过7天)。

2.Q波深度常低于同一导联R波高度的1/4,以V1~V3导联多见。

3.无心肌梗死Q波演变规律。

4.心肌酶多无明显改变。一过性Q波在本质上不同于心肌梗死时的病理性Q波,虽然两者均丧失了生物电效应,但一过性Q波是生物的可逆性反应。由于有Q波变化,需要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血清酶学变化的观察并结合临床做出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