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电—机械分离
众多学者从心电—机械分离的电生理改变、血液动力学影响、心电图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角度给其下了不尽一致的定义。如有效心输出量消失时,心电图呈现的综合波改变;心电图综合波改变,持续到有效心输出量丧失;心肌收缩完全终止后,连续的心电图表现;心脏有电除极,但无同步的心肌纤维缩短,因而无心输出量;心脏停止时,心律的终末状态。晚近Stueven等及Charlap等给心电—机械分离下的定义是:有可辨认的心电图综合波改变(不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而无可触及或无可辨认的脉搏,无有效心排出量所致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根据心脏有否病变和心脏有否负荷改变,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对正常电兴奋不能产生有效收缩为原发性心电—机械分离;心脏功能尚好,但心脏负荷突然改变(房室瓣口被黏液瘤堵塞等)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为继发性心电—机械分离。
一、发病机制
目前不十分清楚,但研究较多的学说有三种。
(一)Ca2+学说 心肌缺血时,Ca2+不能从肌浆网中释放,收缩过程对Ca2+的敏感性降低。心脏停搏时,Ca2+从胞质中移出的系统部分或全部失活,肌浆网泵和肌膜Na+-Ca2+交换转运障碍,致使进入细胞内Ca2+浓度增加,而移除降低甚至难以移除,造成胞质内Ca2+浓度升高。过多的Ca2+部分隔离在线粒体内,导致解偶联氧化磷酸化作用,并通过刺激磷脂水解,促进膜内释放游离脂肪致其破坏肌膜,使更多的Ca2+进入细胞内。细胞内Ca2+集聚引起心肌纤维静息张力增加,导致挛缩。
(二)能量代谢学说 心肌缺血时,ATP合成受到抑制;依赖ATP的泵主动转运Na+受抑制,同时缺血破坏了ATP的调节功能,并使无机磷酸盐和二磷酸腺苷增加,可限制从ATP获得自由能的能力,促使电机械分离的发生。
(三)自主神经学说 副交感神经活性急剧增强或交感活性急剧降低可能为心电—机械分离的触发机制。
二、心电图特征
心电—机械分离的心电图有以下4种类型:①QRS时限正常,ST段在等电位线上,T波正常。②有心房活动,QRS时限增宽>0.12ms或ST段和或T波异常(ST段压低,抬高或倒置)。③与②相似,但无心房活动(图44-4)。④原发单相形,含糊的QRS-T综合波。心肌缺血缺氧是产生上述心电图改变的原因。
图44-4 患者临终前心电—机械分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