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梗死性波

非梗死性波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新研究结果认为,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时间是≥0.03s。在排除心肌梗死以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被称为非梗死性Q波。非梗死性Q波多见于心肌病、心室预激和心包炎。(一)心肌病 特别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电图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可以见到异常Q波,也可以在V1、V2导联出现QS波。

第八节 非梗死性Q波

一、定义

最新研究结果认为,心肌梗死时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时间是≥0.03s。因此正常情况下,体表心电图以R波为主的导联可以存在时间不超过0.03s、振幅不超过自身R波1/4的q波。在排除心肌梗死以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被称为非梗死性Q波(Non-Q-wave infarction)。非梗死性Q波多见于心肌病、心室预激和心包炎。

二、发生机制

Q波的发生是由于心室除极早期(0.04s)的初始向量背向记录电极所形成。造成初始除极向量改变的原因有:①心肌(特别是外层心肌)的变性、坏死而失去局部向量,形成不可逆的病理性Q波(心肌梗死等);②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短暂性代谢性电静止,细胞膜一过性通透性异常改变,心电图出现一过性Q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③心室(异位)激动点位于记录电极部位下的心外膜,使得初始向量背离记录电极而形成初始的负向Q波(心室预激等)。

三、心电图特征

(一)心肌病 特别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电图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可以见到异常Q波,也可以在V1、V2导联出现QS波。心肌病心电图的Q波以幅度加深为主,Q波宽度很少超过0.03s,同时伴有QRS波整体增宽,但是很少超过0.12s,多在正常值的高限。心肌病心电图还常常出现左心室或双心室电压增高(图45-18、19)。

(二)心室预激 心室预激在心电图的部分导联可见Q波,准确地讲应当是类Q波,因为它是负相的预激波(图45-20、21)。

(三)心包炎特别是急性心包炎,由于心外膜受损,可以在心电图上见到病理性Q波,这种Q波多是一过性的。

img1012

图45-18 男性患者,26岁,UCG:LA45mm,RA44mm,VS17mm,RVD28mm,符合肥厚型心肌病。

ECG示P波明显增高、增宽,QRS电压增高、时间0.11s,I、avL导联异常Q波

img1013

图45-19 患者男性,45岁,心肌病史,心电图QRS波增宽(0.13s),Ⅱ、Ⅲ、a VF、V4~V6导联均可见异常Q波

img1014

45-20 QRS波增宽(0.14s),各导联均可见δ波,P-R间期0.11s,Ⅲ、aVF导联呈QS型,显性心室预激(A型)

img1015

45-21 QRS波显著增宽(0.16s),δ波明显,P-R间期0.08s,V1导联可见类Q波,有心动过速史,B型心室预激

四、鉴别诊断

非梗死性Q波主要是与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一)与心肌梗死鉴别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会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发病急、胸痛、低血压、血清同工酶明显升高,Q波发生的导联有定位意义同时伴有ST段抬高,在陈旧心肌梗死阶段,患者能够提供心肌梗死病史,同样Q波的发生有定位价值。

(二)心室预激 心室预激在心电图上出现的Q波,多是负相δ波,即类Q波,同时多数导联可见δ波,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心动过速史。

(三)心包炎 特别是急性心包炎均有感染病史,多数患者伴有发烧、心动过速。

五、与临床的联系

非梗死性Q波的鉴别非常重要,心电向量图是鉴别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建议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