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CFAE电位(心房碎裂波)与肌袖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碎裂波又称CFAE电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由Nademanee于2004年首次提出。他在电生理检查中发现,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内心电图中伴随有一种特有的电位,这种电位是由2个或2个以上连续的心房碎裂波组成的紊乱基线,并具备短周长(常<120ms)和低振幅(0.06~0.25mV)两个特点。心房碎裂波在心房的肺静脉口、房间隔、左心房顶部和冠状窦近端等部位常常记录到。对房性碎裂波形成机制的解释是,房颤时心房内存在着多个独立的子波,其传导方向及传导速度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多态性、混沌现象以及周期性变化。在心房碎裂波所发生的部位能记录到显著而活跃、缓慢传导的各向异性、局部微折返甚至是螺旋波形的电信号,从而认为是激动在房内的功能性折返,既是心房碎裂波产生的机制,又是维持房颤的关键。如果将产生心房碎裂波的部位进行射频消融,就相当于破坏了房颤存在的基质,应当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碎裂波多在肺静脉口处标测到,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碎裂波可在多个部位出现。将这些部位当作靶点进行消融治疗,比如环肺静脉口隔离+心房线性消融等,或使房颤终止,或使其变为更加有序的房速,有利于进一步的成功消融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碎裂波是基于心内标测心电图描记技术的一个发现,在普通体表心电图上不能表现。因此它不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体表心电图特征的术语。
肌袖房性心律失常归属肌袖综合征(Cuffsyndrome)是近年来被提出并认可的一种临床并非少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记录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并存,发作时心电图示房早、房颤、不纯房扑并存,房早总数每24小时可达数千至数万个,是肌袖综合征的特征。心肌袖指缠绕于肺静脉和上腔静脉的心肌组织,这些组织可自发地产生单个或连续、有序或无序的快速电冲动,通过触发或驱动心房肌导致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为:中老年多发,多有阵发心悸胸闷,病史数年;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发作时无明确诱因,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多见,白天多于晚间;2种或2种以上房性心律失常并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长期反复发作后,易转变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需复律治疗。其临床和心电图特点为:
1.中老年多发,我们组的平均年龄53岁,男性多于女性(3∶2)。
2.平时多有阵发性心悸、气短、胸闷和乏力等症状,病史多为数月至数年(0.5~20年)。发作时常无明确诱因,以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发作多见,白天发作多于晚间,部分呈短阵发作的病例明显与呼吸有关,屏住呼吸后窦律稳定,有的与体位改变有关(平卧位发作),推测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变化和静脉壁的压力改变有关。
3.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史,部分病例有高血压史和(或)左心房增大;
4.均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房性心律失常并存;
5.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病例均服用过3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6.长期发作后,可有心房增大、心功能下降,部分患者转变为持续性房颤,需复律治疗。
目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肌袖房性心律失常已经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其基本方法是借助体表心电图对异位房波形态的判断,确定大概的激动灶发生点(比如左肺静脉口等),电极导管送入该部位及相关区域标测证实后,环形消融肺静脉口直至标测不到有激动电位的发出,对心房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心房线性及碎裂房电位部位的射频消融等),直到原心律失常不能发作及诱发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