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心脏原因引起的波

非心脏原因引起的波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血管意外引起Q波的机制,一般认为与脑交感神经直接或间接受到刺激,使分布于心肌的交感神经末梢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有关。因此,脑血管意外特有的心电图变化不单纯由于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而且由于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以至于坏死,在心电图中显示为非梗死型Q波。

第二节 非心脏原因引起的Q波

一、脑血管意外引起的Q波

脑血管意外引起Q波的机制,一般认为与脑交感神经直接或间接受到刺激,使分布于心肌的交感神经末梢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有关。经尸检病例观察发现,脑出血患者心内膜下发生点状出血,血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均呈一时性升高。因此,脑血管意外特有的心电图变化不单纯由于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而且由于过多的儿茶酚胺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以至于坏死,在心电图中显示为非梗死型Q波。心电图特征:发病后立即出现Q-T间期延长,T波高耸或低平,ST段降低,出现高大U波等。病后一至数日,心电图变化达到高峰,在严重的病例可出现ST段抬高、冠状T波、R波振幅降低及非梗死型Q波,以V4、V5导联最明显,也可波及V3、V6、Ⅰ、Ⅱ、aVL及aVF导联。心电图变化迅速,多数病例1周左右R波振幅恢复正常,非梗死型Q波消失,ST段改变逐渐改善,唯独冠状T波可在发病后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

鉴别诊断:脑血管意外非梗死型Q波与心肌梗死颇难鉴别。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心电图改变部位比较广泛,不限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特定区域,而且非梗死型Q波与ST段偏移在短时间内即可消失;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是病程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心电图动态变化,梗死Q波不可能于短期内消失。

二、肺部疾病引起的Q波

(一)肺栓塞 肺栓塞由于存在急性右心室扩张和心脏顺钟向转位,使正常

室间隔除极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向右前向量转变为右后,在Ⅲ、aVF导联出现非梗死Q波,貌似下壁心肌梗死;右胸导联出现QR波及ST段抬高,貌似前间壁心肌梗死。

鉴别诊断:肺栓塞总伴有窦性心动过速,而心肌梗死则不一定发生。肺栓塞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不显著,且不会越过V4导联,而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非常显著,可以越过V4导联。肺栓塞可出现SQT心电图独特变化,在Ⅱ与aVF导联很少出现异常Q波。另外,aVR导联出现QR或qR型,而不出现rS型。肺栓塞时额面QRS环起始向量水平向上,终末向量指向右上,aVR导联出现QR或qR波形,而在下壁心肌梗死QRS环起始向量向上,终未向量向下偏右,所以aVR导联呈现rS型。

(二)肺气肿 肺气肿患者由于横膈下降,整个QRS向量环下移,致使右胸导联面向心基底部。心电图特征:在右胸导联偶尔可出现QS波形,貌似前间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出现QS波形貌似下壁心肌梗死。

鉴别诊断:如果低一助描记,右胸导联出现正常的rS型,这是与心肌梗死最有效区别。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Q波

除了上面提及疾病能引起非梗死型Q波外,还有急性胰腺炎、高钾血症、磷中毒、出血性肠炎、休克、破伤风等也可能出现类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由于这些疾病多伴有低血压、严重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可引起心肌细胞严重缺氧而致某一区域处于“电静止”状态,因而心电图上出现了非梗死型Q波及ST-T变化。但当病情好转,冠状动脉灌注改善之后,原处于“电静止”状态的心肌细胞又可重新恢复电活动,非梗死型Q波即迅速消失。

(鱼运寿 陈清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