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测定及应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的失调与猝死有着密切的关系,交感神经兴奋能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迷走神经兴奋有保护和抗心室颤动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aroreceptor sensitivity,BRS)是指心动周期(RR间期)对血压变化的适应性,心动周期与收缩压构成回归曲线,斜率大提示迷走神经反射增强、斜率小提示交感神经反射增强。
一、溯源与简介
大约20年前,在心肌梗死后诱发猝死的狗模型中,首次发现通过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分析自主神经对心率的控制能预测猝死危险。
动脉压力感受器是牵张感受器,主要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其他大动脉的外膜下。血压升高时动脉壁受到牵引,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后发放的神经冲动传导至延髓,一方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得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另一方面促进迷走神经使其张力增高;结果心率和心输出量下降,周围血管扩张增加,使过度升高的血压恢复。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的增高,可引起心率下降。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变时反应的延迟时间很短(大约150ms),而心率对交感神经张力做出反应的延迟时间为1~2s,并大约在刺激后30~60s后反应才能达到稳定状态。正常年轻人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就可以完成心率的反射调节。
测定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方法有:
(一)血管活性药物法即将血管活性药物如苯福林等注射入静脉引起体循环血压变化诱发压力反射。应用此法连续测定R-R间期并不困难、但逐搏血压监测在技术上上有一定要求,最初是用桡动脉或肱动脉直接测量属有创测量。而近来Finapres手指血压监测装置达到了无创性逐搏血压记录,有利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测定的广泛开展。
(二)颈部气室压力法在颈部放置一个可以充气的具有伸缩性的颈圈,通过颈圈来施加正压或负压。观察3个以上的心动周期,以其中延长量最大的RR间期代表反射反应,此RR间期与颈部抽吸压力之间的回归斜率就是颈动脉窦压力反射的敏感性。此法只能刺激颈动脉窦,且患者佩戴的装置不舒适会产生情绪反应都可能干扰结果。
(三)自发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分析方法日常情况下,血压的轻微波动也会通过压力反射引起RR间期的波动。此法是通过平静或倾斜状态下对于心率与血压自发性变化的连续监测,寻找心率与血压同步变化的时间阶段来推算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由于此种测量方法简单易行,只需要一台能连续记录心率和血压的设备(通常是通过一个指套传感器获取),不需要注射药物和有创测量,因此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
(四)Valsalva试验法通过分析Valsalva动作Ⅳ期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来推断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但由于此法涉及的生理学机制比较复杂,所以测量结果可能不能很准确的反应真实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
二、临床应用
(一)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广泛用于测定高血压病和心脏病等病理状态下压力反射对心率调节的削弱程度。高血压、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RS值降低,可以解释为迷走反射能力减弱,也可能与交感神经能力增高有关。
(二)对心脏性猝死进行危险分层广泛开展的研究工作令人信服地显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降低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ATRAMI研究(评价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和心率变异性,进而预测心血管死亡准确性的前瞻性研究)对1284例心梗后存活的患者进行了心率变异性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检查,进行了21个月的随访,发生了44例心血管死亡和5例非致命的心脏骤停。多变量分析表明,心率变异性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可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两指标同时降低猝死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结合倾斜试验评价晕厥及立位耐力不良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中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的个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者较少。但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改变了老年个体对于血管舒张药物对血管的作用结果,反射性心动过速和每搏射血量是减低的,血压也是降低的,这就增加了老年人药物所致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可能就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潜在病理生理学异常的基础。休息期间和倾斜初期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减小作为短暂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指标可以预测这种晕厥的发生。
三、评价与展望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证实,并在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但为了明确这一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王红宇 王彩星 李俊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