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一、关节的运动形式
人体关节运动是环绕某个轴来进行的。可分为以下四种:
1.屈、伸运动
是指运动环节绕额状轴在矢状面内所进行的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膝关节相反)。
2.水平屈伸
上臂在肩关节或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90°,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运动,向前运动为水平屈,向后运动为水平伸。
3.外展、内收
运动环节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进行的运动,环节末端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手指则以中指为标志,远离中指为外展,靠近中指为内收。
4.回旋运动
运动环节绕其本身的垂直轴在水平面内进行的运动,由前向内的旋转为内旋;由前向外的旋转为外旋,在前臂则称为旋前和旋后。
二、关节的运动范围
检查关节运动时,一般先检查主动运动,后检查被动运动,必要时还检查抗阻运动。一般在实施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检查后,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均有障碍,可能由于关节内卡阻或粘连,或关节外软组织挛缩、粘连、钙化等。
第二,主动运动障碍而被动运动无障碍者,可能是由于肌肉无力、肌腱断裂、神经麻痹等。
第三,被动运动障碍而主动运动无障碍,通常这种情况是由患者疼痛恐惧而引起的,或者表现在癔病、拒诊等情况。
第四,阻力运动检查是一种特殊的关节运动范围检查法,不但对诊断肌肉、肌腱损伤有帮助,而且对估计关节功能、神经支配、肌肉力量及其恢复预后也很重要,是检查运动损伤常用的方法。例如,检查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时的屈肘前臂旋后抗阻试验和肩袖损伤时出现的肩关节的滑落试验等,均属于阻力运动检查方法。
三、关节活动度检查方法
关节活动度检查是肢体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项目之一。但是,正常人因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及锻炼程度不同,关节运动范围可能有所差别。因此,关节活动度的检查最好要进行受试者自身肢体的左右对照。其具体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用量角器检查法
通用量角器由圆规加一条固定臂及一条移动臂构成,使用时,首先使身体处于检查要求的适宜姿式,使待测关节按待测方向运动到最大幅度,把量角器圆规的中心点准确地放置到代表关节旋转中心的骨性标志点上并加固定,把固定臂按要求对向另一骨性标志或沿一端肢体的纵轴放置,或处于垂直或水平的标准位置,再把移动臂对向另一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此端肢体纵轴平行放置,然后读出关节处的角度。
通用量角器检查法历史较久,为一般医务人员所熟悉,但有一定缺点,如量角器中心及两臂放置位置不易精确定位,可能顾此失彼,不易固定,因而产生误差。同时量角器中心放置标志不密切符合关节旋转中心,使测试结果不尽合理。
Moore提出改良方法,即不用关节旋转中心标志,只要求放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方向,一般是分别与关节两端肢体纵轴平行,固定臂有时也与垂直线或水平线相吻合,量角器的中心可自然与关节的功能轴心相符合。Moore的修正法避免了上述的缺点,但量角器的两臂放置位置只凭估计仍可产生一定误差。
2.方盘量角器检查法
方盘量角器的结构为一正方形,正面有圆形刻度的木盘,其中心有一可旋转的指针,后方再加把手构成,指针由于重心在下而始终指向正上方。使用时使待测关节的一端肢体处于水平位或垂直位,另一端肢体在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做待测方向的运动至最大幅度,以方盘量角器的一条边紧贴运动端肢体,同时使“0”点对向规定方向,即可在刻度盘上读得关节所处角度。方盘量角器检查法避免了前述通用量角器检查法的缺点,其结果较为精确合理。
3.常用各部位及关节的活动角度范围。
详见图3-1(1)~(21)。
(1)颈椎活动范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各约45°。
(2)腰椎活动范围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弯各约30°~40°;左右旋转各约30°~45°。
(3)髋关节前屈135°,后伸10°;外展45°,内收30°;外旋40°~50°,内旋30°~45°。
(4)膝关节屈曲145°,伸直为0°,女性可以过伸10°左右。
(5)踝关节跖屈45°,背伸30°。
(6)跖趾关节跖屈30°~40°,背伸45°。
(7)肩关节前屈90°,上举可达180°;后伸45°;外展90°,上举可达180°;内收45°;内旋及外旋各约45°。
(8)肘关节前屈150°;伸直为0°,但女性可能后伸10°;旋前及旋后各约80°~90°。
(9)腕关节掌屈60°,背伸60°;尺侧倾斜40°~50°,桡侧倾斜20°~30°。
图3.1 常见各部位及关节的活动角度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