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急救技术

现场急救技术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场急救就是指在造成损伤的现场对伤员进行就地紧急救护,立即解除影响伤员生命危险的因素。因此,在现场急救时,首先要立即观察伤员的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观察是否有通气障碍及障碍程度,然后进一步判断引起通气障碍的原因和部位,以确定紧急处理措施。对呼吸道受阻引起通气障碍的伤员,应在现场紧急处理,直至解除呼吸道受阻为止。

第一节 现场急救技术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或他人的运动动作过失等因素造成躯体损伤,经常会出现诸如晕厥、休克等危急的症侯。现场急救就是指在造成损伤的现场对伤员进行就地紧急救护,立即解除影响伤员生命危险的因素。一般现场急救技术包括改善通气、胸外心脏按摩(见第二节)、人工呼吸(见第二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几个方面。

一、改善通气

改善通气,即解除伤员的呼吸障碍。若伤员存在通气障碍,对伤员病情及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通气部分障碍,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完全障碍者,可在几分钟内丧失生命。因此,在现场急救时,首先要立即观察伤员的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观察是否有通气障碍及障碍程度,然后进一步判断引起通气障碍的原因和部位,以确定紧急处理措施。

(一)通气障碍的原因和部位

1.损伤原因引起通气障碍的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直接原因有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受到损伤,或肋骨骨折及气、血胸等。间接原因有颅脑损伤、脊髓中上段损伤、上腹部挤压伤等。其他诸如舌根后坠、异物、血块、呕吐物等阻塞呼吸道也能引起通气障碍。

2.损伤部位无论呼吸道各部位的损伤,还是临近呼吸道支持结构的损伤,都可能造成通气受阻。临床上易引起通气受阻的损伤部位有头部、颈部、胸部及上腹部挤压伤等,其中尤以头、颈、胸损伤时通气受阻较为严重。

(二)呼吸道异物引起通气障碍的紧急处理

对呼吸道受阻引起通气障碍的伤员,应在现场紧急处理,直至解除呼吸道受阻为止。在通气障碍的处理过程中,既要妥善解决伤员的呼吸道受阻的机械原因,又要注意伤员已造成的全身并发症或即将发生的并发症。特别是要注意伤员的重要器官的功能。清除呼吸道异物、解除呼吸道受阻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其中,推压腹部法与背击法较为常用。

1.指抠咽喉法先使伤员头仰起,术者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将伤员的舌拉住同时托起下颌,并向上提,用另一手的食指伸入咽部将异物抠出。

2.推压腹部法术者用手推压上腹部或下胸部,将空气从肺内压出,造成人工咳嗽,以除去异物。具体方法为术者站在伤员的后面,一手抱住伤员的腰部,以拇指按在肋下缘之间的上腹部,另一手握拳连续向腹内及向上推压4~6次。可反复进行,直到清除异物为止。如果伤员神志不清,可让伤员平卧着施行腹部推压。

3.背击法术者站在伤员背后,用手掌猛击伤员的两肩胛骨之间的脊柱,连续多次击打。清醒伤员可采取站立位或坐位,昏迷者可在平卧位转半俯卧位操作。击背时,术者的另一手托在伤员的胸骨部,起支撑作用。注意伤员的头部位于胸水平位或低于胸水平位。

二、止血

出血是损伤中的常见并发症,大血管及心脏的损伤出血,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中等量出血,可因急性失血而导致休克或加重休克。若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并进行有效的止血,往往可以挽救伤员的生命。

(一)损伤出血的判断

主要判断伤员出血的部位、性质和失血量。

1.出血部位的判断

分为胸腔出血、腹腔出血和体表出血三种类型。

(1)胸腔出血胸部损伤时多伴有胸腔内出血,其出血来源为胸壁的肋间血管、胸廓内血管及心、肺、纵隔的血管损伤。少量出血时可无明显症状,但立位胸X线透视或胸片可见肋膈角变钝或被充盈。中量出血时有失血性休克表现,伤侧胸部饱满,肋间隙增大展平,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气管、心脏向健侧移位;立位胸X线透视或胸片可见阴影达胸腔中部。大量血胸时纵隔明显向健侧移位,伤员严重胸闷及胸痛,重度休克;呼吸困难、发绀,颈静脉怒张;X线胸片可见伤侧肺部完全萎陷。

(2)腹腔出血腹部损伤时可伴有腹腔内出血,腹腔内出血多为实质性脏器破裂所致。除肝、胰损伤时有胆汁或胰液进入腹腔,腹痛剧烈外,一般疼痛均较空腔脏器破裂者为轻。腹腔出血刺激腹膜产生的腹痛,多在伤后立即发生,若积血刺激膈肌,则产生肩部放射痛。腹痛为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剧。腹腔出血较多时,可有腹部膨隆和移动性浊音,少数有液波感。在破裂脏器区域有明显的压痛及叩击痛,出现刺激性腹膜炎时,则有明显的板状腹和反跳痛。腹腔穿刺可获血液或血性液体。

(3)体表出血出血从体表伤口流出,可以直接看到。体表出血以四肢为多见。

2.出血性质的判断

损伤出血的性质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1)动脉出血动脉血管内压力较高,出血为喷射状,发生在血管断裂的近心端,随心脏搏动而增加,血液呈鲜红色。

(2)静脉出血多为持续性缓缓均匀的溢出,发生在血管断裂的远心端,呈暗红色。若大静脉破裂出血,往往随呼吸运动而改变,吸气较缓,呼气较快。

(3)毛细血管出血呈渗出状或像水珠样流出,血液颜色为鲜红色,常能自行凝固止血。

3.失血量的判断

失血量的多少应根据伤情和伤员的临床表现来判断,一般分为少量、中量和大量失血。

(1)少量失血出血量在500ml以下,伤员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血压、脉搏等未见正常。

(2)中量失血出血量在500ml~1 000ml之间,伤员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或口唇发绀,肢冷。脉搏每分钟100~120次,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2kPa以下。

(3)大量失血出血量达1 000ml以上,伤员神志模糊或躁动不安,口唇发绀或呈灰色,四肢厥冷。脉搏微弱或摸不清,血压下降,收缩压在7kPa以下,甚至测不到血压。

(二)出血的紧急处理

1.体腔出血的紧急处理

(1)胸腔出血的处理中等量以上的血胸,需行胸腔穿刺抽血,同时抗休克和补充血容量。损伤早期,若胸腔内血液未被污染,首次抽出的血液可用于自体输血。如穿刺抽血后再积血或合并有气胸时,应行胸腔闭式引流。一般首次排血不能超过1 000ml,以后可逐渐将血放尽,并严密观察引流血量。如持续不断出血,则需紧急开胸止血。

心包填塞者应紧急做心包穿刺抽血,一般在抽出20~50ml血液后,症状即明显缓解,若抽血后症状未见缓解,应改手术探查。

(2)腹腔出血的处理在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等全身治疗前提下,尽快手术治疗。

2.体表出血的紧急处理

(1)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只适用于急救暂时止血,主要适用于动脉出血。施术时,即用手指重按于出血点近心端的动脉使出血停止。常见出血部位的指压法如下:

①头顶部出血指压法用拇指寻准伤侧耳前的下颌关节上方颞浅动脉进行压迫,即可达到止血的作用。

②面部出血指压法用拇指或其他指端在伤侧下颌角处寻准面动脉进行按压。

③头颈部出血的指压法用拇指在伤侧胸锁乳突肌中点前缘寻准颈总动脉并向后压于第5颈椎上,但不得同时压迫两侧颈动脉。

④肩部出血指压法于伤侧的锁骨上凹将锁骨下动脉向下压于第一肋骨上。

⑤上肢部出血指压法用拇指在上臂内侧中点即肱二头肌内侧沟寻准肱动脉,并压于肱骨上。

⑥手掌部出血指压法用双手拇指分别在伤肢腕部的两侧寻准尺、桡动脉,并按于尺、桡骨上。

⑦手指部出血指压法将拇指与食指分别紧捏于伤指两侧的近心端的动脉。

⑧下肢部出血指压法在伤肢的腹股沟中点稍下方寻准股动脉,并用拇指重压在股动脉上。

⑨足背部出血指压法用双手拇指在伤足的背部和足内踝后部寻准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进行按压止血。

⑩足趾端出血的指压法将拇指与食指分别紧捏于伤趾两侧的近心端的动脉。

(2)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纱布、棉花等做成软垫,直接放在伤口上,再用绷带加压包扎而达到止血目的。包扎时要注意垫子的清洁,以免污染创面。若创口在关节屈侧,放软垫后将肢体弯曲包扎。包扎材料亦可用三角巾、四头带等。

(3)止血带止血法在四肢较大的血管破裂出血时,经加压包扎无效时,可选用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带止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止血带的选择应选用弹性好、压力均匀、对组织损伤小、能达到止血目的的止血带。如急救现场找不到止血带,可用较宽的布带、裤带、绷带等代替。

②止血带的部位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应尽量靠近伤口,但上肢应在上臂的上1/3处使用,下肢应在大腿上2/3处使用。不宜在小腿及前臂使用止血带,因其有两骨干并行,血管在骨间通过,达不到止血目的。

③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上止血带前,应先将伤肢抬高1~2分钟,尽量使血液回流;止血带不应直接与皮肤接触,可用衣服、三角巾、毛巾或其他布类作衬垫,并需平整,避免有皱折;松紧要适度,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造成软组织损伤。若损伤神经,可引起麻痹,损伤血管可导致血栓形成;而过松则只能阻断静脉回流,未能压住动脉,反而会使出血增多;止血带一般不应超过1小时,若超过1小时,应每隔1小时松解1次,以暂时恢复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松解止血带前,可用手在伤口局部加压;冬季注意伤肢保温,但切忌加热,否则将会造成肢体坏死。

三、包扎

包扎是急救中的常用技术之一,它有保护创口、压迫止血、减少感染和固定骨折等作用。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松紧要适度。

(一)包扎材料

包扎材料最常用的是绷带和三角巾,但若现场缺乏这些材料时,应就地取材,可用衣服、包袱布、毛巾、手帕等取代。在急救中常用的材料有胶布、绷带、多头带、丁字带和三角巾等。

(二)包扎方法

包扎方法有绷带包扎法、三角巾包扎法等数种方法,近年来多用绷带包扎,其他方法已较少采用,现仅介绍绷带包扎法。

1.操作方法先在伤口上盖好消毒纱布,然后左手拿住绷带头,右手拿绷带卷。包扎时应由伤口低处开始,绷带的外面贴皮肤,由左向右、从下到上缠绕。包扎时松紧要适宜,过紧会压迫组织,引起局部肿胀;太松又会滑脱,失去包扎的效果。包扎肢体时,上肢近关节部位要屈曲;下肢要伸直,以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2.包扎方法

(1)绷带包扎方法

①环形包扎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即成,此法常用。通常是第一圈作环绕稍斜状,至第二、三圈作环形,将第一圈斜角压于环形圈内,这样较牢固。最后,将尾端撕开成两尾再打结,或用胶布固定尾端(图4.1)。

img11

图4.1 环形包扎法

②螺旋包扎法先按环形法缠绕数圈固定,然后向上缠绕,每圈应压住前圈的1/3,形成螺旋形,多用于粗细相差不大的地方(图4.2)。

③螺旋反折包扎法先作螺旋状的缠绕,待到渐粗的地方,每圈把绷带反折一下,覆盖前圈的1/3,由下而上缠绕。多用于包扎粗细不等的四肢(图4.3)。

④“8”字包扎法关节损伤时采用“8”字包扎法。开始在关节方做环形包扎,然后将绷带斜行缠绕,一圈在关节上,一圈在关节下,使每一圈均在关节凹面交叉,要求每一圈均要压住前一圈的1/3(图4.4)。

img12

图4.2 螺旋包扎法

img13

图4.3 螺旋反折包扎法

img14

图4.4 “8”字包扎法

(2)三角巾包扎法

①手足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上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足部包扎法与手部基本相同。

②头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③前臂悬挂法分大、小悬臂带两种。大悬臂带主要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将三角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伤肢屈肘90°,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两底角在颈后打结。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最后用胶布粘贴固定。小悬臂带主要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屈肘90°,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即可。

四、固定

固定是创伤骨折急救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凡骨折的伤员都需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固定,以防止骨折断端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及其重要组织或器官,减轻伤员的痛苦、防止休克,有利于伤员的搬运。若伤肢肿胀较剧,应剪开衣袖或裤管。四肢固定要露出指(趾)尖端,便于观察血液循环。固定后如发现指(趾)甲苍白、青紫、肢体发凉、疼痛或麻木,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时,应查明血液循环不良原因,如为扎缚过紧,需调整重新固定。下面介绍几种骨折的常见固定方法。

(1)锁骨骨折的固定用2块棉垫分别置于两腋下,取2条三角巾(或毛巾)分别绕在两肩上,在背后打结成环形,另用一条三角巾或布带在背后穿过2个环打结,然后将两前臂固定在一起。

(2)肱骨骨折的固定用3块长短适宜的夹板分别放在肢外侧、前面和后面至4道绷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挂在胸前。

(3)前臂骨折的固定用2块长短适宜的夹板分别放在伤肢的外侧和内侧,固定2道绷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挂于前胸。

(4)手腕骨折的固定手握纱布棉花团或绷卷,然后用一块有垫夹板放于掌侧,用绷带包扎固定,最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挂在胸前。

(5)手指骨折的固定用一块压舌板(或小木板)放于掌侧,用胶布固定。

(6)大腿骨骨折的固定取长夹板一块,放在伤肢的外侧,另外取一个短夹板放在伤肢的内侧,再用数条绷带包扎固定。

(7)小腿骨骨折的固定用2块超过膝和踝关节的夹板分别放在伤肢的内外侧,用棉布垫垫好,再用绷带固定3~5道即可。

(8)踝足部骨折的固定取一直角形夹板置于小腿后侧,用棉花或软布垫在踝部和小腿下部,用宽带或三角巾分别在膝下、踝上及脚掌处缚扎固定。

(9)腰椎骨折的固定若疑有腰椎骨折时,应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不论伤员是仰卧还是俯卧,尽可能不要变动原来的位置。用硬板担架或门板置于伤员身旁,由数人协力轻轻将伤员搬到木板上,取仰卧位,并用宽布带将伤员固定在木板上。如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垫子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时患者要俯卧,务必使脊柱伸直,禁止屈曲。绝对禁止一人拖肩,一人抬腿或一人背送的错误搬运方法。

(10)颈椎骨折的固定若固定、搬运方法不当,有引起脊髓压迫的危险,可立即发生四肢与躯干的高位截瘫,甚至影响呼吸而造成死亡。因此,务必使头部固定于伤后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转,数人协作合力将伤员搬至平板上,头颈两侧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固定,严禁颈部左右旋转与屈曲。

(11)肩关节前脱位的固定伤后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上臂被固定于25°~30°的外展位。固定时伤肢肘关节屈曲90°,取三角巾2条,其中的一条用以悬挂前臂,三角巾直接斜跨胸背部于健肩上打结;另一条三角巾折叠成宽带,绕过患侧上臂,在健侧腋下打结。

(12)肘关节后脱位的固定伤后肘关节呈半屈曲位,伸屈限制,上肢缩短,上臂与前臂的长度比例失常,肘前三角部膨出,鹰嘴明显向后上方突出,肘关节前后径加长,肘后部出现凹陷,肘后三角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固定时,用弯曲夹板置于肘后,用绷带缠绕扎稳后,用悬臂带将伤肢前臂挂起。或直接用三角巾将患肢固定在躯干上。

五、搬运

伤员经急救处理后,必须迅速而安全地送到医院,以作进一步的诊断处理。但是,搬运技术必须要符合要求,否则将会增加伤员的痛苦,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必须掌握合理的搬运技术。

(1)单人搬运法对伤势较轻的伤员,可采用扶持法搬运。急救者位于伤员的健侧,将伤员的手搭在急救者的脖子上,然后用手握住其手腕,另一手抱住伤员的腰部,缓步协调地向前行走。

如果伤势较重,伤员不能行走,可采用托抱法。急救者用一手托住伤员的背部,另一手托住其大腿,然后将伤员抱起。

(2)双人搬运法双人搬运时,一般是采用托椅式或半卧式方法。托椅式要求2个急救者各伸出一只手,分别抓住对方的手腕,另一只手搭在对方肩上;再令伤员坐在握手腕的手上,两手分别抱住2个急救者的脖子。半卧式要求2个急救者分别站在伤员的前后,与伤员同向站立。伤员身后的急救者将两手插入伤员的腋下;另一急救者位于伤员两腿之间,双手分别抱住伤员的膝关节,然后同时将伤员抬起。

(3)三人搬运法三人搬运法要求伤员取侧卧位。3个急救者站在伤员的同一侧,第一个人用外侧肘关节托住伤员的头颈部,另一手抱住肩胛部;第二人抱住伤员的腰和臀部;第三人抱住其大腿下端及小腿上部,然后同时用力将伤员抱起,同步向前移动。

(4)担架搬运法对腰椎骨折的伤员应尽量避免骨折部位的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来,以免引起脊髓损伤。搬运时准备好木板担架,由2个人同时将伤员轻轻搬到担架上,取仰卧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