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胸腹部的解剖特征
一、胸壁与胸椎
1.胸壁
胸壁由骨性胸廓和软组织构成,前者是由12个胸椎及椎间盘、12对肋骨和胸骨所构成的骨架。软组织为胸壁固有肌、神经、血管、淋巴等组织,位于肋骨之间。外层为肋间外肌,由后上向前下行走;肋间内肌在深面,走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二者作用于肋骨,与呼吸运动有着密切关系。肋间神经、血管在胸后壁,位于肋骨下面的沟内,肋间神经与血管相互分开,分别位于肋骨上、下缘。
2.胸椎
胸椎是脊柱最稳定部分,椎体矢状径比横径长,后缘较前缘厚,形成一个向后凸的曲度。胸椎间盘比颈及腰椎间盘薄,弹性小,棘上韧带也比较薄弱。胸椎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后外、下关节面朝前内,这种结构限制了胸椎的旋转运动,使胸椎的旋转度相对低于颈腰椎体,从而增加了胸椎的稳定性。
3.肋骨
12对肋骨后端为脊椎端,肋骨头与胸椎相关节,肋结节与胸椎横突相关节。肋骨头与肋结节之间的缩窄部分为肋骨颈。肋骨体的后1/4为圆柱形,前3/4为扁平,肋骨体由后向前转弯处为肋骨角,是肋骨骨折的好发部位。肋骨体的上缘钝圆、下缘锐利而形成肋沟,肋间神经、血管由此通过。上7对肋骨借助肋软骨直接附着于胸骨,第8~10肋骨借第7肋软骨间接附着于胸骨,第11、12对游离于肋骨前缘,也称浮肋。肋骨富有弹性,有缓冲外力的作用。肋骨骨折常发生于第4~9肋骨,第1~6肋软骨容易发生肋软骨炎。
二、胸膜的结构与特征
胸膜分为互相移行的内、外两层,外层贴附于胸腔内壁,称为壁层胸膜;内层紧包于肺表,称为脏层胸膜。
壁层胸膜按其覆盖部位不同可分为四个部分:覆盖于胸壁内面的称为肋胸膜,覆盖于纵隔两侧的称为纵隔胸膜,覆盖于膈肌上面的称为膈胸膜,构成胸顶的胸膜因突出至颈部称为颈胸膜。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在肺根部相互移行,在肺根下方,胸膜前后重叠,形成肺韧带。
衬覆于胸腔内面,由脏、壁两层胸膜围成的腔隙称胸膜腔。位于肺周围,被纵隔及其器官分隔成左右2个互不相通的密闭腔隙。生理状态下胸膜腔内呈负压,一般为-0.6kPa~0.2kPa,有少量浆液,称为胸膜液,起润滑作用。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增加,呼气时负压减低。如果胸膜腔负压消失,就会引起肺萎陷。在气胸或液胸时,两层胸膜被气体或液体分开。胸膜发生炎症之后,往往形成广泛粘连,使胸膜腔消失。
肋胸膜从前向后返折成纵隔胸膜,形成肋纵隔窦,左侧位于胸骨左缘第4~5肋间隙后面及心包前面,间隙较明显,右侧被右肺填满,间隙很小。左侧由于心脏位于纵隔胸膜与膈胸膜之间构成膈纵隔窦。在此部位,心包直接贴近前胸壁为心包穿刺点,可避免刺破左胸膜。
三、腹部的解剖特点
腹前壁上界为剑突、肋弓、第11及第12肋游离缘;下界为耻骨联合、腹股沟韧带、髂嵴;腹腔的上壁为向上隆起的膈肌;后壁为腰椎、躯干肌、腰方肌和髂腰肌,下界为小骨盆腔。腹前壁由浅至深分为6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前脂肪,腹膜壁层。肌层为腹壁组织中最厚的一层,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中间的腹直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