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肱骨内上髁骨折
肱骨内上髁是屈腕肌腱、屈指肌腱的起始部,其下缘又构成尺神经沟,沟内有尺神经通过。肱骨内上髁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部损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和肱骨外髁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第三位。常见于体操、舞蹈和举重等运动项目。
【损伤机制】
当肘关节伸直位以手掌撑地摔倒时,上肢处于外展位,体重以及肘关节正常的提携角造成了肘关节的外翻应力。由于肱骨内上髁是一个闭合比较晚的骨骺,在骨骺未闭合之前,骺线本身就是潜在的弱点,再加上处于紧张状态的前臂屈肌群的骤然收缩,结果会更易发生内髁(或骨骺)骨折。内髁骨折后,受前臂屈肌群的牵拉作用,内上髁部分会向下、向前或旋转而发生移位。
如体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翻腾、跳跃和从器械上的“下法”最多,摔倒机会也多,摔倒时常发生前臂旋前或外展位的腕部背伸、手掌支撑,使肱骨内上髁受到牵拉,导致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
举重运动员的损伤机制与上述机制有所不同,在损伤过程中无前臂支撑动作。在抓举过程中的提铃和发力提拉展身中,肱骨内上髁受旋前圆肌和前臂屈肌群主动收缩的牵拉。当杠铃过顶后上举时,杠铃的重量使前臂发生被动外展,使肱骨内上髁再直接遭受被动牵拉。举重运动员的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多是这两种牵拉力量共同作用造成的。
根据伤势的轻重和受累的周围组织多少不同,以及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伤后是否骨骺分离或撕脱骨块移位,临床上一般将损伤分为以下四度:
Ⅰ度:骨折或分离骨骺有移位,但少于2~3mm。
Ⅱ度:骨折或分离骨骺的移位大于2~3mm,但是没有发生明显的旋转。
Ⅲ度:骨折或分离骨骺的移位大于2~3mm,有明显的旋转。
Ⅳ度:骨折块或分离骨骺嵌入关节腔内,或伴有关节囊撕裂、内侧副韧带断裂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损伤史
患者均有外伤史和肘关节疼痛,伤时可听见肘内侧的撕裂声,伤后肘关节活动受限。
2.体征检查
检查时肱骨内上髁均有肿胀、压痛,多有肘屈伸受限;多有肘内侧屈腕抗阻牵拉痛;在内上髁可触及异常活动骨块和骨擦音;有些患者因为肱骨内上髁移位可有肘三角关系改变,或可见肘内侧皮肤淤血。
3.X线检查
X线检查诊断比较容易判定此类骨折,但对于年龄很小的运动员,肱骨内上髁骨骺的骨化中心可能还没有出现,应该格外小心,注意不要漏诊。
4.神经功能
应注意有无尺神经损伤表现,即第四、五指感觉是否正常,夹纸试验是否阳性等。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对骨折无移位者,可先清除组织内的血肿,然后尽量屈肘并将其前臂尽量旋前,以放松屈肌腱之牵拉作用,同时用拇指将内上髁向上后推挤即可矫正移位。外敷消炎止痛药,夹板固定。2~3周后去除外固定,固定期间注意加强功能练习。
2.手术治疗
对于Ⅱ度以上分离,如果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因前臂屈肌群和旋前圆肌的牵拉,很容易发生再移位。对于运动员来说,特别是体操和举重运动员的肘关节功能要求比普通人高得多,一些用保守治疗的运动员,常常因分离的骨骺与骨质之间发生纤维连接,每当训练量稍大时,肱骨内上髁就会产生疼痛。因此,对于运动员Ⅱ度以上的肱骨内上髁骨骺分离,最好选择手术治疗。一般在术后3周后将石膏托拆除,并拔除内固定的克氏针,而后主要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练习。
一般认为,此类骨折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完全恢复平均需要7周,而伸肘功能恢复则需要8周。因此,在术后的肘关节功能康复中,应结合肘关节的屈、伸功能恢复的时期,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