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尺骨上端骨折

尺骨上端骨折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臂近端骨折部位主要发生在上端的尺骨干,包括单纯性尺骨干骨折和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此类骨折最为常见,发生在少儿运动员。另外,直接暴力打击尺骨上段,也可造成尺骨上段横断或粉碎性骨折及桡骨小头前脱位。骨折的特点为尺骨上段横断或短斜型骨折,骨折向背侧和桡侧成角,桡骨小头向背侧和桡侧脱位。手法复位是治疗尺骨上端骨折的主要疗法。

第六节 尺骨上端骨折

前臂近端骨折部位主要发生在上端的尺骨干,包括单纯性尺骨干骨折和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多为摔倒后的直接暴力所致,常见于体操、马术及摩托车等运动项目。

【损伤机制】

凡是尺骨骨折发生成角畸形或重叠移位,桡骨小头几乎均发生脱位,这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骨折损伤,又称孟氏(Monteggia)骨折。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孟氏骨折的发生。

根据暴力方向及骨折移位情况,临床上将孟氏骨折可分为伸直、屈曲和内收三种类型。

1.伸直型

此类骨折最为常见,发生在少儿运动员。一般在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时,前臂旋后或中立位手掌着地而发生骨折。骨折的特点为骨折端向掌侧和桡侧成角,桡骨小头向掌侧和桡侧脱位。另外,直接暴力打击尺骨上段,也可造成尺骨上段横断或粉碎性骨折及桡骨小头前脱位。

2.屈曲型

多见于成年人,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损伤的动作一般为肘关节微屈、前臂旋前位跌倒时掌心着地。骨折的特点为尺骨上段横断或短斜型骨折,骨折向背侧和桡侧成角,桡骨小头向背侧和桡侧脱位。

3.内收型

多见于少儿运动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掌心着地,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上肢内收,暴力自肘内方推向外方,造成尺骨上端横形或纵行劈裂骨折。骨折的特点为骨折略向桡侧成角,与伸直型和屈曲型比较角度小、移位少,有时合并桡骨小头向外(桡)侧脱出。

【临床症状与诊断】

1.一般体征

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肘部疼痛、肿胀、畸形,肘部常可触及脱位的桡骨头。特征检查会出现骨擦音、骨折处异常活动和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等。

2.X线检查

必须进行X线检查,以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3.神经功能检查

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可伴有神经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检查对诊断是否有神经损伤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骨折处的上、下尺桡关节以及肘部、腕的检查,以避免漏诊。

(1)屈曲型常合并桡神经损伤,骨间背侧神经(桡神经深支)可移位于桡骨小头之间,影响桡骨小头复位,并可以出现桡神经压迫或损伤症状。

(2)伸直型可出现骨间掌侧神经和尺神经的损伤症状,但发生概率远远低于屈曲型骨折。

【治疗】

1.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治疗尺骨上端骨折的主要疗法。根据临床表现及其类型不同,具体复位手法也不尽相同,下列方法仅供参考。

(1)伸直型全麻或臂丛麻醉下复位。屈肘90°位,一助手固定肩部并沿着上臂方向牵引,术者双拇指分别放于桡骨头外侧、掌侧,向尺、背侧推挤,复位后助手协助固定桡骨头,术者再用双手分别捏住骨折远近段,向掌侧加大成角,再向背侧提拉使之对位。

如已确定复位后,用石膏托或夹板将肘关节固定在极度屈曲位2~3周。为防止石膏或夹板压迫神经,应在桡骨小头掌、桡侧放环状纸压垫。待骨折初步稳定后,改用纸压垫夹板局部固定,肘关节在90°屈曲位,开始练习活动,直至骨折完全愈合。

(2)屈曲型麻醉体位同伸直型。肘关节伸直位做对抗牵引,术者双拇指由背、外(桡)侧向掌、内(尺)侧推按桡骨头,复位后助手协助固定桡骨头;术者再用双手分别拿持骨折远近段,向背侧徐徐加大成角,再向掌侧推按。

如复位满意,用掌背侧石膏托固定肘关节在近伸直位2~3周,为防止石膏或夹板压迫神经,应在桡骨小头背、桡侧和尺骨干的尺侧上下端各放一纸压垫,再用胶布固定。然后,改用纸压垫短夹板固定,注意肘关节功能练习,直到骨折愈合。

(3)内收型在持续牵引下,外展肘关节;术者两手将桡骨小头推向尺侧,并将尺骨向桡侧的成角向尺侧推挤,使之复位。

有时该类型骨折多可自行复位,如果只见轻度成角、桡骨头位置无明显改变,则不需手法复位,仅用长臂石膏固定2~3周。

2.手术复位内固定

对孟氏骨折手法复位未成功者,或骨折已复位而桡骨头脱位不能还纳者,应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并了解环状韧带损伤情况并加修补,髓内针或钢板螺钉固定尺骨。

3.陈旧性骨折处理

成人陈旧性骨折,尺骨已获矫正,骨折愈合坚固,仅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切除桡骨头可改善旋转功能。如尺骨骨折未愈合,有畸形,可手术矫正骨折内固定,并复位桡骨头。如桡骨头不能复位则可以切除。儿童陈旧性病例,尺骨骨折移位不大,并非影响桡骨头复位者可不处理。如果畸形明显,必须矫正,髓内针固定,以利桡骨头复位,桡骨头复位后,修复或重建环状韧带,桡骨头不能复位者暂不行桡骨头切除,以免影响桡骨发育,待成年后再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