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腰椎峡部骨折与滑椎症
此病又称腰椎峡部不连或椎弓崩裂等,病变发生部位以腰5者最多,腰4次之。多见于腰部负重过多的运动项目,如举重、排球、体操、跳水等。
腰椎峡部是指腰椎弓根部与椎板相接处,或称腰椎上关节突与其下关节突交界处,在腰椎整体结构中属于薄弱部位。峡部断裂后,椎体、椎弓根、上关节突及横突在下位椎体上面向前滑移,与另一部分包括椎板、棘突和下关节突分离,称为脊椎滑脱症。
【损伤机制】
1.急性创伤
一次突然使腰过度背伸的外力,致使上位腰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的峡部发生猛烈撞击,将其切断导致骨折。
如体操运动员进行“作桥”练习,或跳远、100米跑撞线时的“挺腹”等动作,或从高处掉下时,腰部撞击其他物体上,均可使腰部过伸而发生峡部骨折。急性损伤导致腰椎峡部骨折约占运动员椎板骨折的1/3以上。
2.慢性劳损
无明显外伤史,约占运动员椎板骨折的2/3。其发生主要是“下腰”、“作桥”、“软翻”、“推举塌腰”等练习过多,脊椎的下关节突,不断撞击下一脊椎的椎板逐渐损伤所致。
由于第5、4腰椎倾向前下方,具有向前滑脱的趋势,尤其腰5的椎体和椎间盘均略呈楔形,前部比后部厚,重力自上而下的压力在关节突的关节部分为两个分力。一为垂直压向椎间盘的挤压分力;另一为平行于椎体之间,使椎体向前下方滑移脱位的分力。腰椎前突越大,腰“楔形”越重,腰骶角越大,则使椎体前移的剪力越大。
长期磨损和挤压会使峡部骨骼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容易断裂。如体操中过多地练“下腰”、“软翻”、“作桥”等动作,举重中反复练习“塌腰”,都可对峡部形成剪力而造成断裂。其成因很像胫腓骨、跖骨等部位的疲劳性骨折。因此,有人将此病称之为脊椎椎板疲劳性骨折。
【临床症状与诊断】
1.损伤史
一次急性致伤者,病史多有“折腰”及伤后疼痛。慢性劳损致伤者有经常性的下腰痛,疼痛有时向骶髂部或下肢放射。
2.腰骶部疼痛
多数病例在运动量大或过劳时腰部发僵酸痛。
3.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
部分病人有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等症状,多在做某种动作时发作或出现,卧床休息后又可以消失。
4.活动限制及活动痛
多数病例在腰部过伸时疼痛,前屈疼痛减轻或无疼痛。过伸痛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但应注意的是,此症常常与棘突骨膜炎并发,都有过伸痛,都可以继发腰两侧肌肉痉挛及疼痛。因此,当怀疑本病时,必须用1%普鲁卡因痛点封闭之后再检查,如仍有背伸疼痛,则患此症的可能性极大。
5.腰部畸形及压痛
有滑椎时,多可见或摸到滑椎上一棘突塌陷,患椎棘突明显向后突出,并有压痛,其上一椎骨的棘突则向前缩进,棘突呈阶梯状。患椎的棘突出现左右移动,而且幅度较大。腰椎滑脱及前凸严重者,腰骶部皮肤可出现皱折。
见有腰椎前突增加、臀部后突、躯干缩短,肋骨与髂嵴之间的横行皮纹加深。
骨盆向前旋转,使髂骨间距离增宽,第1腰椎棘突出现轻度后突。
腰椎活动受限,尤其后伸受限明显;跟腱反射减弱,拇背伸无力;若坐骨神经受累可出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若累及马尾神经则可有间歇跛行、大腿内侧麻木、大小便失禁,甚至出现下肢某些肌肉软弱或麻痹。
6.X线检查
是诊断本症的主要依据,并因此能判定是否有滑椎症。
【治疗】
1.制动休息
急性损伤而新鲜骨折者,应卧床休息2周,然后以石膏背心固定1~1.5个月,可防止滑脱进一步发展。
2.手法治疗
经卧床休息后,滑脱及神经症状仍无明显改善者,可试用坐位旋转推拿法,可调整局部关系,缓解神经或韧带所受牵拉而改善症状。
疼痛严重者,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即患者仰卧,双髋、双膝各屈曲90°,下肢悬空,臀部抬高,靠躯干重力作用可使滑脱之椎体复位。还可做腰部过度屈曲抱膝滚动、仰卧起坐等活动。
3.康复训练
慢性损伤而无临床症状者,可以参加体操、举重等的正规训练,但“下腰”动作应当控制质量,不正确的“下腰”、“塌腰”动作应当改正。体操运动员应加强肩及髋的柔韧性训练,以减少腰伤部的负担。
4.手术治疗
上述非手术治疗无效,腰痛较重,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而不能坚持工作的单纯崩裂;或局部结构不稳有继续滑脱或有滑脱趋向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目的在于稳定脊柱,解除神经根压迫,防止继续滑脱。年龄越轻,手术效果越满意。手术方法可有椎板切除减压术、脊柱融合术和复位内固定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