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腰部软组织劳损
由于各种不适合于脊柱生理要求的应力,使腰部某些肌肉、韧带经常处于紧张或痉挛状态,造成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及软骨组织的损伤,统称为腰部软组织劳损。
腰是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是身体活动的枢纽。由屈曲活动的腰椎过渡到固定的骶椎,各个环节均容易受到劳损。腰部软组织劳损主要包括肌肉劳损、筋膜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等。可见于各类运动项目,但多见于举重、体操、投掷等项目的运动员。
一、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运动员常见的腰痛病。往往病程较长,久治不愈,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身体健康。本病既无明显外伤史,也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在任何一种运动项目中都可能发生。
【损伤机制】
腰肌劳损主要集中在腰部深层肌肉,如骶棘肌、腰方肌和腰大肌等,长期被动牵张或长时间连续收缩,造成局部充血、缺氧、水肿等,以致形成无菌性炎症:
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腰背部长期处于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局部训练强度、密度过大,缺乏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过分强调专项训练及反复的单一动作训练,使腰部肌肉频繁受到牵拉。
急性腰肌扭伤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转为慢性腰痛。
姿势性静力劳损。由于工作、生活、劳动的需要,身体长期保持在某种特定的体位,腰部负担过重,肌张力增高,破坏了腰肌的协调性,使肌肉弹性、韧度下降而发病。如小口径步枪的立位射击,举重时的负重支撑等。
腰部肌肉长期疲劳,加之局部受外界物理因素作用(如受风、着凉,潮湿等),从而影响了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营养供应缺乏,或局部代谢产物排泄不畅而发病。
【临床症状与诊断】
1.病程
病程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多无明显外伤史,但有腰部长期超负荷训练。
2.腰背痛
腰背痛多为隐痛、酸痛,或腰背发紧、沉重,阴雨天加重。反复发作,过劳加重,休息后好转,仍能坚持训练,但感腰部无力。
3.腰部压痛
腰部虽有压痛,但患者不能指出疼痛部位;检查可找出压痛点,但不固定,多次检查压痛点常有改变;腰部可触及条索或硬结,腰部活动轻度受限。
4.X线检查基本正常,或可能有腰椎轻度畸形。
【治疗】
治疗以物理治疗和手法按摩为主。
1.物理治疗
多采用超短波、红外线、电磁疗、湿热敷等物理治疗,或局部外敷中药治疗等。
2.手法治疗
点按腰部穴位,如命门、肾俞、腰眼、大肠俞、环跳等。
可在两侧背肌用重手法提拿,用强手法按揉,每种手法5~10遍。或在腰背部使用前臂滚法,刺激肌肉,促进血液流通,刺激量以局部有热感为宜。对体重较重、肌肉丰满的运动员,用双拳按压腰背部肌肉,在病变局部用肘尖强力按压,使作用力达到组织深层。
3.矫正不良姿势
避免一种体位过久,应经常变换体位,缓解腰部肌肉的过度紧张。加强腰背肌、腹肌的力量训练,是防治腰部劳损的有效措施。应适当进行一些如负重仰卧起坐、负重转身、俯卧位头足双翘以及一些静力练习方法。在日常训练时,要使用围腰的保护带,注意腰部保暖,防止腰扭伤的发生。
二、腰背部筋膜炎
本病又称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病症,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是腰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损伤机制】
腰背部筋膜分为前、中、后三层。前层覆盖于腰方肌的前面,起自腰椎横突前面和腰椎锥体的基底部;中层附于腰椎横突尖,下缘止于髂骨嵴,外侧缘止于肋骨角;后层最厚,向上与胸部深筋膜相连,在骶棘肌的后面形成一条坚硬的被膜,附于棘上和棘间韧带。这些筋膜是无菌性炎症的好发部位。
导致腰背部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损伤
运动训练或比赛时的损伤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损伤后治疗不彻底,造成组织水肿、渗出、粘连,肌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
2.长期疲劳
长期过劳使腰背肌肉紧张、痉挛,有害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清除,加上血管状态改变,渗液积聚,继而形成粘连、变性。
3.物理因素
风寒湿等物理因素的改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异常,内环境稳定失调,引起肌肉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
4.其他因素
如细菌或病毒感染、过敏、中毒等,可刺激腰背组织而产生疼痛。
【临床症状与诊断】
好发于脊柱两旁、腰方肌外缘、髂嵴后部、臀大肌起点、肋下缘、横突尖部等处。常有损伤、劳累,或久居风寒湿环境,或有动作不协调史等。主要症状是局部疼痛,常为隐痛、酸痛或胀痛。
偶有急性发病、疼痛严重,伴有肌痉挛、活动受限、腰背僵硬。咳嗽时可能诱发或加重疼痛,甚至向臀部及大腿后部放射,但不过膝,可区别于坐骨神经痛。
多数起病隐渐,也可因气候改变,疼痛时轻时重,或晨起较重,活动后疼痛减轻,但劳累后疼痛加重。
本病诊断依据主要依赖以下三个特征:
1.疼痛激发点
在肌肉或筋膜上有一个明显的局限性痛点,非常敏感。当压迫、牵拉或针刺等刺激该点时,所引起的疼痛远远超出刺激通常部位的情况,还可激发远在部位的放射性疼痛,并可伴有肌肉痉挛或感觉异常。这可能与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放射痛,或痛觉信息传至脊髓而引起同一节段的脊神经分布区产生的牵涉性疼痛有关。
2.痛性筋结
筋结大小不等,中等程度的硬度,是无菌性炎性积液纤维化,或发生脂肪纤维变。当这些结节受到刺激,如压迫、牵拉或温度变化时可引起疼痛。
3.痛性索条
腰背部位常常触摸到较硬的筋结或索条,伴有压痛,是肌肉纤维或肌筋膜纤维粘连所致。
【治疗】
1.急性期
可适当休息,使肌肉筋膜放松,或进行局部药物封闭注射,或外敷擦拭止痛药等。
2.疼痛缓解期
可进行物理治疗,以湿热敷为好,简便有效。也可做红外线、蜡疗、超短波等,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按摩治疗
采用揉、按、推、拿等方法以放松肌肉,用弹拨铲刮等手法处理疼痛激发点、痛性筋结和痛性索条。
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位于腰椎的中心,为腰部深部筋膜附着处,是腰方肌和横突棘肌的起止点。其前方有腰大肌,横突背侧有骶棘肌,两侧横突上所附的肌群互为拮抗,对维持直立姿势和重心相对稳定有意义。
【损伤机制】
由于第三腰椎在各类椎体中横突最长、所受的牵引力最大,而且与腰部筋膜深层接触较为密切,所以第三腰椎横突比其他腰椎横突更容易产生劳损。在腰部反复剧烈活动或腰部肌肉经常性负重收缩等情况下,第三腰椎横突顶部会经常受到过度摩擦,而附着于横突的肌纤维组织也因此会受到损伤,产生粘连及瘢痕,进而腰部神经受到嵌压而产生疼痛等症状。
【临床症状与诊断】
1.腰部疼痛
多数患者有外伤史。腰部疼痛主要在骶棘肌外缘、腰3横突处,也可扩散到臀部、大腿及内收肌处,使臀部及两大腿后外侧出现酸胀疼痛。
2.活动受限
腰部屈伸动作不同程度受限,腰被动屈向患侧。
3.触诊检查
触诊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可触到第三腰椎横突较长,横突可伸到骶棘肌外缘,局部有明显压痛,痛点多见于单侧,并可触及痛性筋结或索条。
臀中肌处有压痛,在其后缘常可摸到紧张隆起的索状物,压之有酸麻沉胀不适感,并向大腿外侧部牵涉性放射。直腿抬高试验无放射痛。
股内收肌的耻骨附着区也有明显压痛,股内收肌痉挛僵硬;髋主动、被动外展均受限。
X线检查有腰3横突过长、不对称,偶尔横突尖端部有硬化或不规则钙化影像。
【治疗】
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使症状缓解,并得到治愈,个别顽固病例需手术剥离或切除横突。
1.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治疗本病的首选疗法。术者用双手手掌按压腰背部,用较强手法提拿腰肌肌肉充分放松,或用前臂在腰背滚动。也可双手拇指斜向推压第三横突尖部,并配合刮法,手法由轻到重。若运动员肌肉发达,手指力量达不到深处,可用肘尖斜向顶压。手法治疗时应注意腰部保暖,按压穴位多选用肾俞、大肠俞、环跳及委中等。
2.物理疗法
多采用湿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
3.封闭疗法
患者俯卧位,腹下可垫一枕头,使腰略后凸,便于显露横突,在腰3横突骨膜下及其周围注射药物。
4.手术疗法
症状严重,频繁发作,保守治疗不能治愈,影响工作生活者可做手术剥离或切除第3腰椎横突。手术方法一般采用沿骶棘肌外缘切口切开肌筋膜鞘,钝性分离找到横突尖部,在尖部周围切断附于其上的紧张的肌肉起止点及筋膜,或将一小部分横突尖端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