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常见于跳伞、滑雪、跳远等运动项目,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损伤机制】
根据损伤外力的作用方向不同,踝关节骨折可分为踝关节外翻外旋、内翻内旋和垂直压缩型骨折三种类型。
1.外翻外旋型骨折
足极度猛力外翻时,距骨沿矢状轴向外翻转,距鞍角就像楔子一样使两踝分开。这时胫腓韧带首先受到牵扯,继而距骨向外挤压外踝,结果发生外踝骨折。如果力量过大,内踝受到韧带牵扯也可同时发生骨折,或伴有三角韧带的撕裂。
足极度猛力外旋时,“前脚”向外,使距骨沿着纵轴旋转,同样也有楔子样作用使两踝分离而发生骨折。
2.内翻内旋型骨折
当足过度内翻时,足的内缘翻起,迫使两踝分离,致使胫腓韧带及踝关节的外侧韧带受到猛力的牵拉。这种损伤如果力量不大时,只发生内踝骨折;如果力量过猛,则常同时合并腓骨髁骨折,或踝关节的外侧韧带撕断。
3.垂直压缩型骨折
多因从高处垂直落地,距骨直接冲击踝穴关节面引起压缩性骨折。根据踝关节落地时的着地部位不同,分为背伸型和跖屈型两种类型。前者是指胫骨前下缘骨折,后者则为胫骨后下缘骨折及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若踝关节同时还受到旋转、内收、外展等暴力的共同作用,则可能发生复合压缩型骨折。
【临床症状与诊断】
本病均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踝部剧痛,关节肿胀、畸形,不能着地行走等。检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节的外形
特别是在未出现肿胀之前,如果发现足踝部向两侧或前后错位,即表明有踝穴破损。
2.压痛
如内、外侧或胫腓韧带受伤,可在相应部位压痛。若踝上有压痛,说明有骨折;跟腱附着点的侧上方压痛时,表明在胫骨下关节面的后缘骨折;如果压痛出现在前缘,表明胫骨下关节面的前缘有骨折。
3.腓骨挤压痛
判定腓骨是否有骨折,可用手握住小腿的中部,将胫骨和腓骨向一起挤压。如果有骨折发生,则在骨折部出现疼痛。
4.关节活动范围检查
检查踝关节活动范围时,应握住足跟,然后向两侧踝部推压或极度内、外翻。如活动范围超乎正常,即为踝穴破坏。
5.X线检查
不仅有助于骨折确诊,还可确定骨折类型。
【治疗】
踝关节活动是在负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稳定性极其重要。因此,保持踝穴的完整性和完全重建胫距关节面,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两项重要原则。
1.早期处理
如果确定存在骨折时,首先应按一般性骨折进行急救处理。即应将足、踝关节及小腿的下1/3处用厚棉花及绷带裹缚压迫止血,然后用长夹板固定。
2.后期处理
根据骨折后内外踝及距骨有无错位,可分为两类不同的治疗方法。
(1)无错位骨折适用于踝关节的内踝或外踝无错位骨折。如果骨折只是一条裂隙,也没有韧带撕裂,只用粘膏支持带固定,棉花压迫止血即可,病人常常可以不用拐杖行走。如果局部疼痛可注射普鲁卡因1~2次;约3~4周后将粘膏带除去,改用护踝保护。
(2)骨折后踝及距骨有错位如果骨折后因局部活动而发生错位或粉碎骨折,一般先用绷带等压迫止血,待肿胀消除后将压力绷带除去,更换短腿石膏管型靴固定。石膏型靴约4~5周后除去,再以粘膏支持带保护踝关节,并于鞋跟的内侧或外侧楔形加高,以防止足的突然内、外翻而引起骨折部的再次损伤。如果损伤比较严重,距骨向两侧移位使踝关节完整性遭到破坏时,一般手法很难复位,最好采用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