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科的飞跃

外科的飞跃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些发现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莫顿因此备受鼓舞,于是在同年10月16日赴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在著名外科医生沃伦进行的一次割除颈部肿瘤的手术中,进行乙醚麻醉表演,这次公开表演的成功轰动了世界,从此揭开了现代麻醉史的序幕。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在巴斯德工作的启示下,认为创伤感染是由于微生物侵入所致。手术患者因术中失血过多而死亡是阻碍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1.6 外科的飞跃

外科的发展应该是机械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人就像一部零件,疾病是其中一个零件问题造成的,医学的手术刀可以替换修补零件来解除整个系统的问题。

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到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世纪以前,外科治疗仅为一种手艺,外科手术者也不准被称为医生。18世纪,外科医生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也出现了专门的外科医院,但外科的发展仍然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外科手术中的疼痛、失血和感染三大难关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手术之后的死亡率很高,手术治疗往往是病人最后不得已的选择。直到19世纪,外科技术中的三大难关被相继攻破,外科学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麻醉剂的发现及应用

麻醉药和麻醉法在古代的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都有过应用的记载,但麻醉效果都不够确定和满意。19世纪,化学的发展促进了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应用。180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首先发现了氧化亚氮(即“笑气”)的麻醉作用。他通过自己吸入氧化亚氮,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从而推测该物质可以用于手术麻醉。1818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曾在著作中提到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相似。但这些发现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对动物进行了麻醉,并行截肢手术获得成功。此后,他要求进行人体试验,但未被允许。

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对氧化亚氮和乙醚的麻醉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终使这两种麻醉药的麻醉效果为世人所公认。1842年,美国医生朗格在乡村应用乙醚做颈部肿瘤摘除术获得成功,此后他又继续用乙醚麻醉进行了其他小手术。但是由于朗格居处僻地,其开创性功绩不为世人所知。1846年9月30日美国医生莫顿在英国化学家杰克逊的协助下,应用乙醚麻醉拔牙获成功。莫顿因此备受鼓舞,于是在同年10月16日赴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在著名外科医生沃伦进行的一次割除颈部肿瘤的手术中,进行乙醚麻醉表演,这次公开表演的成功轰动了世界,从此揭开了现代麻醉史的序幕。与此同时,1844年美国牙医威尔斯用氧化亚氮给他的一位学生进行麻醉拔牙实验,结果确无疼痛。不久,他应邀到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氧化亚氮麻醉拔牙表演,但因麻醉深度不够而表演失败。威尔斯后来成功地做了很多次无痛拔牙,但其成就一直未被公认。1868年,安德鲁斯改进了氧化亚氮的麻醉方法,即在吸入氧化亚氮的同时吸入20%的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才被人们广泛接受。

除乙醚和氧化亚氮外,其他麻醉剂和麻醉方法也在19世纪先后被发现。1847年,英国爱丁堡的妇科医生辛普森首次应用氯仿作麻醉剂获得成功。1872年,欧莱应用静脉注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虽效果不佳,但开创了静脉全身麻醉的先例。1892年,德国医生施莱希创用可卡因皮下注射,进行局部麻醉,由于毒性太强,未能推广。1905年,布劳恩将肾上腺素和可卡因合成普鲁卡因之后,这种局部浸润麻醉法才展现其实用价值。1898年,德国科学家比尔用可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性麻醉获得成功,并将此法推广应用于临床。各种麻醉剂和麻醉方法的应用,消除了手术中的痛苦,提高了手术安全系数,扩大了手术范围,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

2.消毒防腐方法的出现

19世纪以前,外科医生习惯于用烧灼法或沸油冲淋法处理伤口,患者极为痛苦。19世纪以后,绷带包扎法逐渐取代了上述方法,但却出现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升高。直到巴斯德和科赫建立起微生物学之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化脓性感染是细菌入侵的结果,外科学也才真正建立起消毒防腐的观念。

19世纪初,在病原微生物学建立之前,奥地利医生赛迈尔维斯对感染途径和感染原因有所了解。1846年,他从一位学生对一具患产褥热死亡的尸体解剖时,不慎划破手指而出现类似产褥热症状而死亡的事情中得到启发,明确了产褥热是通过接产医生的手传染给母亲们的。于是,他开始采用以下预防措施:接生前医生必须先用肥皂刷手,然后用漂白粉液体洗手。对接生使用的一切器械,以及只要可能与患者接触的用品均用此法消毒。经过这样处理之后,产科死亡率由18%降到1%。1861年,他出版了《产褥热的原因、概念及其预防》一书,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他在产科学方面的改革。然而,由于他冒犯了保守的上司而被迫离开了医院,最后不幸死在精神病院。赛迈尔维斯的贡献后来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并将它誉为“母亲的救星”。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在巴斯德工作的启示下,认为创伤感染是由于微生物侵入所致。1865年,李斯特施行了他的第一例抗菌手术,手术前他用石碳酸溶液清洗了所有的手术器材和手术用品,甚至连手术室的空气都用石碳酸溶液进行了喷雾消毒,最后手术获得完全成功。1865年他发表了《治疗复杂骨折的新方法》,1867年又发表了《论外科临床中的防腐原则》,从而奠定了外科消毒防腐的基础。

3.输血技术的突破

手术患者因术中失血过多而死亡是阻碍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曾做过许多尝试。早在17世纪,英国医生洛厄就曾把羊羔的血抽出,输给一个精神病患者,十分侥幸,这个病人没有死亡。1677年,法国医生丹尼斯把羊血输给健康人,结果受血者因强烈的输血反应而死亡,可是丹尼斯认为死亡与输血没有关系。两个月后,他又给一个男人输血,致使病人立即死亡。17世纪,因输血造成病人的连续死亡,因此法国政府明令禁止输血治疗。19世纪以后,有人又开始尝试人与人之间输血。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在作了一系列狗与狗之间输血的实验后,做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结果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限制了输血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

1875年,兰多伊斯发现人与人之间输血时出现输血反应,是因为两种血液混合后出现凝集现象,当时并不清楚凝集现象的机制。1896年,奥地利医生兰德斯坦纳开始研究免疫机制和抗体的本质,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他于1900年发现了红细胞凝集反应的本质,并在1901年宣布人类血液可以分为三型,即A、B、O三型,以后又归纳为四型。他还推断血型可以遗传,并被后来一些学者研究所证实。ABO血型的发现导致输血时血型配合原则的提出,使输血成为实际可行的治疗措施,从而解决了因手术失血过多而死亡的问题,外科学也因此搬掉了一块阻碍其发展的拦路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