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医发展
从1949年到1977年国外提出新的医学模式的近三十年间,中医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下进步的。1949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化,1957年到1966年,全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遭受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灾难。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但在各个领域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别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医学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这部分内容将会在第5章为大家具体介绍。
解放初期,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为改善中国建国初期人民疾病丛生、缺医少药、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较为严重的现状,中央政府卫生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在1949年9月召开的卫生行政会议上初步确定了全国卫生建设的总方针,具体内容为:“以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面向农村、工矿,依靠群众,开展卫生保健工作。”1950年8月7日至19日,在毛主席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的指引下,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的人员确定了指导新中国卫生建设的三大方针,即“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1952年12月8日至13日,在第二次全国卫生会议总结了近三年贯彻三大方针的成就和经验之后,增加“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指导中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
在四大方针的引导下,首先改变的是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经过三十年,农村五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基本上都建立了卫生院,各生产大队都普遍设立了保健站或合作医疗站,有了一百多万的农村医生、四百多万卫生员和接生员。在农村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行“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并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等措施下,农村的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时中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府投入建设中医药管理和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院校和医院,校勘中医古籍,支持中医药杂志和报刊的发行,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为中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多由政府主持建立的中医组织,具体情况如下。
中医管理机构方面: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医政司处下设中医科;1953年5月卫生部医政司中医科改为中医处,11月成立中医司;1965年5月国家政委中医中药专业组成立,使中医进一步走上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和规划的正常轨道。中医药研究机构方面:1955年12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1985年改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各省市自治区也都成立了中医研究机构。中医药学术团体方面:1953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成立的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中药方面:1950年成立了中国药典委员会,并加强了中药质量的管理。出版社和中医杂志方面:1955年1月创刊的《中医杂志》,还有《新中医》、《中成药研究》等,中医的相关协会和刊物众多,仅刊发中医内容的就多达三十多种。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了中医学院,随后其他各地也相继开办了中医院校,学制一般为五年,重点学院为六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医院校设立附属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到1960年就已有中医医院339所,病床14199张,只是设施仍有些简陋,在后期还需要继续大力发展。
在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大规模防治过程中,我国在严重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解放初期我国鼠疫波及20个省区的549县,自然疫源地达到46万平方公里,经过大力治理后,1955年基本得到了控制。副霍乱从1961年传入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后,经有关部门和群众之间的互相配合,基本控制了流行。天花从1950年全国发病67000余人、死亡达12000人(不完全统计),到1961年天花在全国范围内被彻底消灭,显示了我国在防治严重传染病上取得的重大成绩。血吸虫和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等寄生虫病也得到了很好地控制。血吸虫病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初期流行范围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波及12个省、市、自治区的348个县,患者达到1100万以上,1950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全国广大农村填旧沟、挖新渠,大力消灭其中间宿主钉螺,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到1986年,全国的372个流行县市中已有124个县市消灭了血吸虫病,154个县达到基本消灭,在原有的145.8亿平方米的有螺面积中有113.4亿平方米消除钉螺,累计发现血吸虫病人1183.2万,其中治愈1136.8万。
在西医的影响下,我国的现代医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成就还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外科方面,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救活一位烧伤面积为89%、Ⅲ度烧伤面积为23%的病人,打破了烧伤面积超过80%就不能救活的纪录。在免疫学和疾病防治方面,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汤飞凡教授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张晓楼等人协作,于1955年8月13日首次以鸡胚实验分离沙眼衣原体获得成功;1957年汤飞凡等分离出我国第一株麻疹病毒;1964年我国医学家在研究麻疹的人工自动免疫的实验中筛选出高度减毒的、可作为麻疹活疫苗的麻疹病毒;20世纪60年代,脊髓灰质炎病毒研制成功。在分子生物学方面,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并在其晶体结构的研究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人工器官的研究,如人工血管、人工心肺机、人工肾等;对人工心脏的研究始于1966年,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研制了硅橡胶球形瓣膜,植入人体时间最长的已达17年之久;1976年和1977年又分别研制出牛心瓣膜和猪主动脉瓣的生物瓣,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人症状明显改善,瓣膜损毁率、感染率及在不同抗凝条件下血栓栓塞率都很低;人工血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用尼龙和卡普龙制成的人工血管为多,1957年我国用蚕丝研究出独特的真丝人造血管,应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的效果;人工血液的研究始于1974年。
在中国中西医并存的特殊情形下,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建国初期,为稳定政治局面、改善卫生环境、防治消灭疾病,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三十年间,中西医结合有过起落,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之后这题词成为处理中西医关系的指导思想。1951年发布《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等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使中西医结合受阻。1954年10月,中央文委党组递交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的促进中医发展的相关建议获得了批准并逐步实施,中西医的发展恢复了平衡。1962年在《卫生部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学遗产的研究和集成工作的意见》中限制了中西医的结合方式,使得中西医的结合工作进入低潮。直至1970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周总理肯定了中西医结合后取得的成果,并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自此中西医结合再次掀起一个高潮。中医与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领域所特有的性质,如果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疑会给中国的医学带来重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进行结合是中国一直都在努力解决的难题,直至今日中西医的完美结合仍在摸索的路途之中。
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经历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一百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后来更大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医学在这段期间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可以说是医学的转变时期。从中医独踞到中西医并存,从中医占统治地位到西医后来者居上,从拯救中医到中西医结合,祖国医学无疑是经历了一次改头换面,走上了新的发展征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