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是身体的唯一支架,如果支架出了问题将威胁整个身体的安全。钙是支架(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体缺钙就会使骨量减少,骨骼的脆性增加,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进而引起全身性骨骼疾病。
我国人们身体普遍缺钙,患骨骼疾病的人数众多。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国骨质疏松患者达9 000多万,离退休干部中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高达49%。一个体重50千克的中老年人,每年丢失骨质约0.15千克,60岁以后平均每年身高缩短3~5厘米,糖尿病患者因严格控制饮食,加上从尿中排钙量较多,缺钙现象更为严重。
缺钙的主要症状及其危害:持续性的腰背、腿脚痛,手腕关节痛;足跟和肌肉关节经常酸痛;睡觉时小腿经常抽筋;出虚汗或全身骨骼疼痛;仰卧或坐位时腰部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减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疼痛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时疼痛加重;身高逐渐变矮及发生背驼;受到轻微外力碰撞引起骨折;胸廓畸形,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严重时造成瘫痪;髋部骨折导致下肢运动障碍以致身体残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大家必须从预防入手,重视补钙。
补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促进骨质合成,防止骨质分解,缓解或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身体不适及疼痛。
补钙标准:男性62岁前每日需钙量800~1 000毫克;60岁以后每日1 000~1 200毫克。女性更年期前需钙量800~1 000毫克;更年期每日1 000~1 200毫克;更年期后每日1 200~1 500毫克。
(1)补充钙剂:钙剂是一种十分安全的营养素,长期、适量(每日小于1 500毫克)、多次服用(有利于钙的吸收),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及肥胖患者宜选用减脂、低脂、脱脂牛奶及其制品;曾有肾结石或有肾结石家族史的患者,长期服用钙剂要慎重,以防止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胃肠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选用对胃肠刺激较小的钙剂。糖尿病患者为了更好地稳定血糖,宜服用不含糖、胆固醇和重金属的钙剂。
钙剂按含量大小排序依次为碳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氨基酸螯合钙、葡萄糖酸钙。从以上排序中不难看出:碳酸钙的含钙量和钙的吸收率都很高。但是,碳酸钙必须在胃酸pH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被溶解吸收,不适宜胃酸分泌较少的糖尿病、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服用,服用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出现腹胀。枸橼酸钙制剂(如司特立、美倍钙等)不依赖胃酸吸收,含钙量和钙的吸收率都比较高,对血糖无影响,并能抑制胃结石形成,是糖尿病患者较理想的钙剂。
(2)补充维生素:维生素在维持骨骼生长、发育、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等可引起骨代谢紊乱和骨骼生长停滞,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恶化。身体如果缺乏维生素D,钙的吸收减弱,就可能导致骨骼疾病。室内工作人员要多晒太阳,接受阳光照射,机体皮肤每天接受15分钟的紫外线照射即可产生足够量的维生素D,提高对钙的吸收能力。
女性患者可以采取替代疗法,低剂量补充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作用,这在医学界已达成共识。
(3)运动疗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治百病”。长期坚持有氧运动,有疏通经络血管、增强骨质韧性、防治骨质疏松症等作用。如散步、慢跑、游泳、踢毽子、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等都是锻炼筋骨较好的运动方式。但是,运动要注重一个“度”,适可而止。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晚上和雨雪天要防止摔跤。不要提、挑重物,捡拾地下物品时,要屈膝蹲下再捡,以免发生骨折。
(4)选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古话云“药补不如食补”。摄取含钙丰富的食物给身体补钙是安全、有效、方便、实惠的办法。含钙量较多的食物有虾皮、田螺、海带、虾米、黄豆、黑木耳等。每100克虾皮中含钙2 000毫克,田螺含钙1 357毫克,海带1 177毫克,牛奶粉1 030毫克,虾米882毫克,黄豆、黑木耳分别为367和357毫克。人体吸收钙需要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A等参与。鲑鱼含维生素D在水产品中名列前茅。紫菜含维生素A量可以与动物肝媲美。大枣在水果中含维生素C最丰富,每100克大枣含维生素C 540毫克。多食用这些食品对防治骨质疏松大有裨益。
(5)补肾养骨:肾与骨、齿都有“母子”关系。中医认为“肾为骨之母,齿为骨之余”“肾生髓,肾主骨”。肾虚则骨与关节发育不好,容易骨碎、骨折,肾气旺则养骨,补肾就是养骨。患者应多接受阳光照射,多吃温补的食物,少房事,少劳累,少过多流汗,适量食用枸杞子、山药、何首乌、桑椹、龟、鳖、墨鱼、黑枣、黑米、黑大豆、黑芝麻、核桃、黄精、鹿角胶、熟地黄、人参等,这些食品能滋补肾阳、肾阴和肾精,增强肾气,以利生髓、主骨、健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