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个体化:糖尿病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有遗传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劳累因素、药物因素和胰腺自身因素等。糖尿病类型有1型、2型和其他型。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神经、肾、眼、肠胃、足等多种组织器官病变。因此,医师和患者运用降糖药必须坚持个体化原则,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类降糖药,应根据糖尿病不同类型、不同病因以及有无并发症,有的放矢用药,切忌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会给患者身体造成损害。例如对心情忧郁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必须治病先治“心”。如果没有治好精神上的“创伤”,胰岛细胞长期受到压抑,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上升,再好的医师,再好的药物,再好的生活环境也无济于事。又如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细胞功能已经衰竭,不能分泌胰岛素,必须采取外源胰岛素治疗才能维持生命,用其他降糖药治疗均无济于事。因胰岛素自身因素所致糖尿病和急性并发症患者,必须进行胰岛素治疗,才能控制糖尿病病情,改善并发症的症状。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者,除了治糖尿病以外,还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肾衰竭。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胰岛功能衰退,体内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或发生并发症,或身体有创伤,此时需要注射胰岛素或加服促进胰岛素分泌类的药物,以提高药效。凡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及时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太罗等),以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若注射胰岛素或服降糖药都不能获得满意效果,肥胖糖尿病患者应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控制脂肪摄入,并加强运动锻炼等。
(2)灵活用药:引起血糖波动的因素很多,有气候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和药物因素等。在诸因素中,有的因素升高血糖,有的因素可降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要根据各种因素和其变化灵活掌握药物的用量,不能按药品说明书上所说的照搬照套。在心理、气候条件稳定不变的情况下,饮食、运动和药物三者的变化都会影响血糖的升降。即运动、药物可以降低血糖;如果运动量大,饮食量和药物量不变,则血糖就会下降;如果饮食量加大,运动和药物量不变,则血糖就会升高;如果运动、饮食量不变,药物量加大,则血糖就会下降,甚至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每天的进食量、运动量对药量进行合理调剂。如果运动量不变,进食量增加,降糖药量就要随之而增加;如果进食量不变,运动量加大,则降糖药就要相应减少;如果用药量加大,就要减少运动量或加大饮食量,使三者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血糖的稳定。
(3)联合用药: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且病程较长,患者起初服用某种降糖药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服用原来的降糖药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无效。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应克服“单打独斗”“孤军深入”的做法,采取“联合用药”“共同作战”的战术。联合用药既可减少用药剂量,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同时也能使药品之间性能互补,适应多变的病症。
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是,作用机制相同的药不宜联合使用,只有两种使用机制不同的药联合使用效果才好。
联合用药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磺脲类+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或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胰岛素等。即使是胰岛素也可以联(混)合使用。
(4)防治并举: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由于糖尿病久治不愈,体内营养匮乏,气阴两虚,病毒滞留,气血瘀阻。
中医认为,人的气包括元气、宗(谷)气、卫气、营气、真气,这些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
血是在脉中循环流动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液体。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血由气生,气由血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周流全身,运行不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熙之,血主濡之。”人体一切组织、脏腑必须依靠气的温熙、血的濡养,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虚乏力,气不统血,则血行不畅,气虚血瘀。由于糖尿病患者部分营养物质从尿中排出体外,长期“收不抵支”,营养匮乏,体内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致使血液黏稠,运行不畅。加之元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因此形成“阴虚血滞”“气虚血瘀”,阻碍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养物质的供应。如果瘀阻于心脉,则会引起胸痹心痛,形成冠心病、心脏病;如果瘀阻于肾络,则会出现水肿、尿闭,引起肾病;如果瘀阻于眼络,则会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糖尿病患者服药必须要有预见性,坚持防治并举,在服用降糖药控制糖尿病的同时,要注意服用一些滋阴益气、养心通络、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药物,做到无并发症则早防,有并发症早治,防治并举,最大限度地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