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肝油,大功效
1904年,日本发生地震,饥荒严重,受灾地区很多儿童患上了被当地人称为“希光”的病,患儿皮肤、毛发干燥,角膜混浊、硬化,视力减退。那时英国医师麦利正在日本行医,发现这种“希光”病大多发生在穷人的孩子身上。
一天,他来到一个原先患有“希光”病的孩子家中随访,意外地发现,这个曾经用过很多药物治疗都无效的患儿,奇迹般地完全康复了,孩子头发油光乌亮,眼睛明亮清澈,跟之前判若两人。麦利医师从患儿家长那里得知,孩子用了鸡肝治疗的秘方。于是,麦利尝试着用这个秘方对其他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出人意料地好,孩子们都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麦利医师在欣喜之余,不禁思考起来: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易患“希光”病,为什么普普通通的鸡肝能治好这种“希光”病?麦利医生想,鸡肝中一定含有一种对抗“希光”病的“因子”,这个病很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密切关系。
遗憾的是,麦利医师穷尽一生之努力,最终也没能找到这个“因子”。
1913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等分别通过鼠、狗、猴等哺乳动物进行实验,起初只提供仅含有糖类、脂肪(猪油)、蛋白质以及盐类等当时认为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不久,这些实验动物相继出现了类似于“希光”病的干眼病症状。接着用牛油代替猪油,后来又改进方法简单地在食物中加入几滴鱼肝油,过了没多久,它们都恢复了健康。戴维斯想,几滴鱼肝油怎么就会有如此大的功效?如何才能把这种神秘的物质提取出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戴维斯的实验室成了处理鱼肝的“小作坊”,闻着那股咸湿的腥味,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到了鱼品加工厂呢。戴维斯和助手先把鳕鱼肝放在器皿中,小火煎熬,得到粗制鱼肝油,然后将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缓缓倒入其中,一边不断搅拌,使鱼肝油中的脂肪被充分碱化生成肥皂和甘油,然后把它们离析去除,顺利得到这种神秘物质,这是一种黄色针状结晶体,熔点只有17~19℃。这种物质只需一丁点就能治愈干眼病。戴维斯称其为“脂溶性A”。1920年,英国科学家曼俄特将其命名为“维生素A”。1931年,瑞士化学家卡尔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1937年,德国化学家库恩成功地人工合成维生素A。
1928年,美国科学家摩尔一连解剖了几十种动物,发现食草动物的肝脏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而鼠、猴等动物的肝脏中几乎找不到维生素A。一天,摩尔看到实验室饲养的羊正在院落里静静地啃嚼胡萝卜,他随手拿起几根走进实验室喂给得了干眼病的实验鼠。2天后,他惊奇地发现,那些小鼠症状好转了。兴奋的摩尔一连喂了10多天,实验鼠的干眼病症状很快痊愈了。难道和鱼肝毫无关系的胡萝卜也含有维生素A吗?摩尔仔仔细细地全面分析了胡萝卜的成分,并没有发现维生素A的踪迹。
胡萝卜
1930年,德国化学家卡勒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揭开了胡萝卜治愈干眼病的秘密。他提取出一种分子式为C40H56O的物质,其约等于2个维生素A(C20H30O)的分子。卡勒用实验证明,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这种叫“胡萝卜素”的物质很容易转化为维生素A,而牛肝中含有一种氧化酶,能把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并把它贮藏在肝脏里,这样食草动物的肝内就不缺乏维生素A了。胡萝卜素大量存在于黄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胡萝卜、青菜、菠菜、番茄、南瓜、橘子、芒果等。
胡萝卜素大量存在于黄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中
德国化学家库恩由于从事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化学研究,荣获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哈特兰、沃尔德和瑞典科学家格拉尼特通过研究证实,眼球内的视网膜上感光细胞(视杆细胞)感光能力的维持需要维生素A的参与。一个人必须摄入足量的维生素A,才能在弱光或夜间看清东西。哈特兰、沃尔德和格拉尼特3人由于眼睛视觉过程中生理和化学机制的研究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我国南北朝时的医药家陶宏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隋朝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和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有夜盲症和用动物肝脏治疗的记载。这些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用动物肝脏治疗眼病的最早文字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