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鸡不再出血
现代科学研究除了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时还极具挑战性和竞争性。为了探寻自然奥秘或满足应用领域的需要,科学家们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研究同一项课题是司空见惯的,无形中形成了竞争。维生素K的发现过程就充满了竞争。
1929年,丹麦生物化学家达姆在用小鸡做胆固醇代谢研究时,首次观察到,用不含脂类的饲料喂养小鸡时,出现出血症状。
193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化学家霍尔斯特博士和他的研究生哈布鲁克在实验中发现,用沙丁鱼粉喂鸡,小鸡会有出血症状,而饲料中加入新鲜卷心菜则可以预防出血,于是推断这是一种“坏血病样”疾病。霍尔斯特博士的另一位学生斯考特则认为出血性疾病可能是由于沙丁鱼粉中含有某种有毒物质引起的。
代表这两种迥然不同看法的论文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美国加州大学农学系主任蔡松博士,要求他的助手阿姆奎斯特研究鸡出血性疾病的病因。阿姆奎斯特接受任务后,对所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发现霍尔斯特既没有用维生素C进行试验研究,也没有考虑到鸡自身可以合成维生素C。显然,霍氏仅凭出血症状相似就做出缺乏维生素C的推断难以令人信服。
1934年,丹麦的达姆等也在研究中,认识到这种出血倾向是由不同于维生素C的抗出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加拿大科学家麦克法兰在用鸡测定鱼肝油含量时也发现了鸡的出血性疾病。他喂鸡用的饲料是经石油醚提炼的肉渣(维生素A已被处理掉)。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维生素A的研究,因此没有进一步寻找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
阿姆奎斯特在麦克法兰实验的启发下,用经过己烷提炼的鱼粉喂鸡,出血现象再现。在饲料中加入提炼鱼粉后的溶液时,鸡不再出血。他在提取后的溶液中发现了一种抗出血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K。
接着,阿姆奎斯特又将目光投向新鲜卷心菜预防出血的机制上。他注意到引起鸡出血的饲料都不含叶绿素,由此推测绿叶植物中必定含有抗出血物质。他用同样的方法将苜蓿粉用已烷处理,在提取液中找到了抗出血物质,而且这种物质与维生素C的特性不同,性质稳定,加热不能将其破坏,被命名为维生素K2。
由于斯考特的“毒素假设论”先入为主,在当时占主导地位。阿姆奎斯特的研究成果等于将其否定,因此受到校方压制,经阿姆奎斯特再三争辨,加州大学终于同意发表其论文。但是,阿姆奎斯特投稿的《科学》杂志编辑也只记得斯考特的“毒素假设论”,因此论文被退回,发表再次被延误。巧的是,1939年达姆也完成了鸡出血性疾病的研究,证实可用一种新的维生素来防治,并提炼出了高纯度的维生素K,达姆将论文寄给了《自然》杂志。阿姆奎斯特此时也改投《自然》杂志。最后,前者比后者早发表了10周,就是这70天,导致后来阿姆奎斯特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丹麦生物化学家、生理学家达姆
同年,美国生化学家圣路易斯大学教授多伊西博士成功分离了维生素K,并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实现了维生素K的人工合成。
达姆、多伊西和阿姆奎斯特几乎同时获得了维生素K的纯化物,而194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仅由达姆和多伊西分享。在维生素K的发现、确定和合成上做出巨大贡献的阿姆奎斯特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嘉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解释之一,是他的论文比达姆的发表时间晚了70天。显然,这没有充分考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全部研究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
加州大学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但校方当年也是压制阿姆奎斯特的研究成果,使得论文没有及时发表的始作俑者。
令人敬佩的是阿姆奎斯特淡然处之,并亲笔写信给达姆表示祝贺。达姆回信对他的祝贺深表谢意,并就未能与他分享诺贝尔奖而感到遗憾。阿姆奎斯特虽然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赢得了同行们的称赞和尊重。阿姆奎斯特对此事一直保持沉默,直到1975年,他才在朋友的劝说下公开了当年研究、发现维生素K的复杂曲折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