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律失常病人的“救世主”

心律失常病人的“救世主”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搏器的问世,使数以百万计心律失常病人获得新生。尽管,他的报告在当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但这为心跳骤停和心律失常病人的抢救开拓了一条新思路。真正让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受到临床医学界关注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祖尔医生的工作。祖尔对用电刺激心脏复苏有极大的兴趣。起搏器性能不断改进,可靠性上升,使用寿命延长,功能日趋多样化,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律失常病人的“救世主”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能按设计要求发放电脉冲,以取代或补充自身节律缺陷,控制和调节心脏节律的电子装置。起搏器的问世,使数以百万计心律失常病人获得新生。目前,全世界依靠起搏器维持生命的人已有200万之多。

1929年,澳大利亚医生利德威尔用自制心脏起搏器使1例濒死产儿复苏存活。尽管,他的报告在当时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但这为心跳骤停和心律失常病人的抢救开拓了一条新思路。利德威尔是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的先驱者。

1932年,美国胸科医师海曼在利德威尔的启发下,制造了一台脉冲发生器,其重7.2千克,经胸腔穿刺的金属针起搏兔子心脏。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他用此仪器救活了几位濒于死亡的病人。

真正让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受到临床医学界关注的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祖尔医生的工作。1952年,他采用体外经胸壁起搏的方法,挽救了一位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生命。

祖尔对用电刺激心脏复苏有极大的兴趣。在试验中,他发现心脏是一个极敏感的器官,给予适当的刺激便可使已经停跳的心脏复跳。1950年,祖尔受海曼等起搏器研究工作的启发,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在心前区两侧皮肤上,放置一对片状电极,能对病人进行有效起搏。1952年,祖尔将体外起搏刺激的方法首次成功地应用于临床。1954年,他又发展了体外除颤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人们在应用体外心脏起搏器的过程中发现,体外起搏技术还存在携带不便、易于感染等缺陷。于是,科学家进行新的探索,设法将体外起搏器改进为完全植入式起搏器。1958年10月,瑞典工程师埃尔姆奎斯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以镍镉电池为电源的埋藏式起搏器,安装在一位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身上,大获成功。病人不但保住了生命,而且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随着电池的改进,以锂电池为电源的埋藏式起搏器的寿命可延长至5~10年。钚电池为电源的埋藏式起搏器的寿命长达20年。

img95

心脏起搏器

目前,计算机日益小型化,使其在起搏器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出现了程序可控的起搏器,使心脏起搏方式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具体个性化需要。

起搏器性能不断改进,可靠性上升,使用寿命延长,功能日趋多样化,其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今后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问世,起搏器技术还将会有新的飞跃和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