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世界的换心术
1967年12月3日,在非洲最南端的开普敦市,南非开普敦大学医学院一位默默无闻的胸外科医生巴纳德和他的助手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日后轰动世界的心脏移植手术。他们大胆地给一位濒于死亡的心脏病患者,换上了一颗新的心脏。
这位54岁的严重冠心病病人,名叫路易斯。10年来,他曾几次发生心肌梗塞,入院急救,侥幸脱险,而这次他冠心病发作,几乎处于死亡的边缘。
巴纳德成功地将1名因车祸死亡的24岁姑娘的心脏植入路易斯的胸腔。手术历时4小时20分钟,进行得很顺利,移植的心脏在新的身体内跳动,泵出生命之血。手术后12天,病人已能起床活动。可惜的是,第17天时,肺炎夺去了病人的生命。移植的心脏在病人体内跳动了近400个小时。这是人类器官移植史上的新篇章,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
心脏手术时用来维持病人生命的人工心肺机
就在12天后,巴纳德和他的助手再接再厉,进行了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病人是一位牙科医生,多年来备受严重冠心病的折磨,心脏功能已极度衰弱。1968年1月2日实施的心脏移植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手术后第三天,心脏衰竭症状消失了。手术后74天,病人出院回家了。病人术后生存了2年。随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心脏移植术,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心脏移植的总数已逾20000例,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1年。1978年4月,我国上海瑞金医院也首次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1985年4月15日第89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中,接受过心脏移植的45岁英国人普赖斯,以5个多小时跑完全程。
心脏移植手术主要的障碍,最主要的来自人体免疫的异体排斥反应,其次是移植心脏来源困难。巴纳德医生和他的助手又开始了一系列大胆尝试。他们进行了别具匠心的双重心脏移植手术。
巴纳德小组发明了把移植心脏挨近病人本身患病心脏,将彼此的心房和主动脉相互连接的新技术。手术以后,病人胸膛中同时跳动着2颗有各自心率的心脏。移植进去的心脏,主要担负起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工作,血液仍然流经病人自己原有的心脏。2个心脏相互协调工作,大大分担了患病心脏的负担,使它有机会逐步恢复原来功能。
这种“双心”优势在于,不惧怕可能出现的体内对移植心脏的排斥反应。一旦出现排斥现象,医生可重新取出移植心脏,让逐步恢复功能的心脏重新担负起全部功能。在近3年的时间里,巴纳德小组已进行了19例双重心脏移植手术。至今,仍有14人生存。为了解决移植心脏来源困难的问题,巴纳德小组正在尝试将黑猩猩的心脏植入人的胸腔。
世界上第一颗人工心脏
美国犹他大学外科医生、人造器官之父考尔夫与生物工程师贾维克合作,研制出被命名为“贾维克7型”的人工心脏,这是世界上第一颗永久性人工心脏。1982年12月20日,将其植入一位因心脏不可逆损伤而濒临死亡的61岁牙科医生克拉克体内。人工心脏是由聚氨基甲酸乙酯和铝制成,包括两个空室,一个代替右心室,一个代替左心室,空室底部安有气囊,植入体内后,将气囊的导管与体外的气泵相连。气泵有规律地泵动,便会使气囊收缩与舒张,行使心脏的功能。人工心脏开创了心脏外科新纪元。虽然病人术后出现了并发症,4个月后死于多器官衰竭,但在这112天中,这个病人和植入的人工心脏,向人们显示了医学技术延长人类生命的惊人能力。
与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同时开展起来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并没有像前述两者那样立即引起轰动。1967年,一位阿根廷医生在美国做了世界上第一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1968年,美国外科医生格林成功地进行了乳内动脉与心脏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的吻合。这些技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应用,成为心脏外科最常见的手术。目前,全世界每年有20多万人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使心脏病症状显著好转。
尽管20世纪以来,人类在心脏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心脏病的预防保健更为重要。任何高精尖的诊疗技术只是针对一个已经发生中的疾病症状,使病情得到缓解,防患于未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更加重要。医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