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肺炎
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又名“SARS”,它是传染性很强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和肺损伤,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2003年,在爆发非典型肺炎初期,疾病的快速传播及报道病例的高死亡率引起了大范围的反应,公众的反应近乎于恐慌,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激烈的反应,使疫区以外的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去确定和研究SARS,并且在短期内获得成功,从而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SARS的传播方式与前工业社会大多数传染病的大流行有很大不同。以往的传染病流行多借由航运传播,主要袭击港口城市,而SARS经空气传播,主要袭击具备国际规模航空港的大型城市,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疫病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人类行为活动的巨大变化。
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圆满地完成了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发起识别疾病的研究,呼吁全球病毒学家跨国合作寻找致病微生物,及向世界各国卫生当局通报疾病危险性等。世界卫生组织对控制疾病流行所作出的贡献充分诠释了一个国际组织所能起到的组织、统筹、领导的作用。
2003年2月,广州的“非典疑似病例”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确诊。根据从患者身上测出的抗体显示,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这是非典型肺炎最早的病原推测。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3月15日决定给这个新出现的疾病取一个简单易记的名字,以引起人们更多关注。几经修改后,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中心负责人希曼医生,最终将其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其首字母缩写为SARS,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又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
冠状病毒模式图
世界卫生组织指导了来自世界各地许多实验室的通力合作,将所有感染病例的样本分派到这些实验室中检测。几天后,这些实验室均分离出同一种病毒,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证据。在电镜下,这种病毒颗粒表面有少许棘状蛋白质突出,形似皇冠,故得名冠状病毒。
已知的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仅造成轻微的胃肠道和呼吸系统疾病,感染各种动物偶尔会引起较重的疾病。然而SARS起病急,发展快,病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X线片等影像学表现不符,因此可以判定造成SARS流行的是冠状病毒家族中的新成员。
2003年4月,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及美国亚特兰大的传染病控制中心,完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全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果然,SARS病毒的基因组与已知的任何冠状病毒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病毒可能是一种从未被科学家研究过的野生动物或已知能够感染人体的冠状病毒的变异株。这种变异病毒具有引发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疾病的能力。
当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被确定后,科学家开始在疾病发生地区的农贸市场,搜寻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带回实验室检测有无SARS病毒的存在,这些动物包括蛇、鸡、猫、乌龟、獾、青蛙及田鼠等。
2003年5月23日,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科研人员对SARS病毒溯源研究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他们从农贸市场共买了25只种类不同的野生动物,并从6只果子狸(又称喜马拉雅麝猫,一种体积如猫、形似大黄鼠狼的动物,是獴的近亲)体内分离出3株SARS样病毒。经科研人员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证明动物SARS样病毒是人体SARS病毒的前体。对果子狸标本中分离的1株SARS病毒进行基因全序列测定,显示果子狸SARS病毒与人体SARS病毒有99%以上的同源性。野生果子狸濒临灭绝,而在市场上出售的果子狸多由专门的农场养殖。研究人员还在其他一些动物的粪便和两种动物机体中发现了SARS病毒,这其中就包括一只貂(属犬科,形似浣熊,在当地也被当做野味食用)。此外,研究人员在深圳野味市场上买来的獾体内也发现了感染性疾病的病毒抗体。SARS病毒可在多种动物体内传播,但是,最先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可能并不是野生环境中病毒主要的宿主。
一时间,国家保护动物果子狸,似乎成了人类的“头号公敌”。然而,这样的观点似乎有失偏颇。中国工程科学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尖锐地指出,虽然,人们从果子狸、蛇和狗等动物身上找到了SARS的病原体,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传染源,更不能说SARS病毒就是这些野生动物带来的。钟院士还进一步指出,人们不乱吃野生动物是可取的,但滥杀野生动物的做法并不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成SARS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真正元凶不是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身。正是由于人类捕捉滥杀野生动物,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才使SARS病毒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了人类。野生动物世世代代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多病毒也一直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它们之间相安无事。如果人类不去打扰它们,这些病毒就不会传播给人类。
人们同样应该意识到,虽然这次SARS爆发在春夏之交的北半球,但是发病地区距离赤道并不远,如果疾病传播到南半球,那里寒冷的冬天将成为病毒肆虐的帮凶,助长疾病的传播。此外,SARS病毒的动物宿主也是影响疾病传播和决定疫情能否卷土重来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SARS病毒极有可能存在于动物宿主中,并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种群的动物之间传播,这就意味着病毒可以周期性地隐藏一段时间后,再次感染人类,同时给疾病控制和彻底消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有这些因素都使科学家们意识到应尽快研制开发出能够预防SARS的疫苗。
SARS对人类的威胁以及危害将是长期的,再次发生疫情,甚至大规模发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来自动物的病毒引起的疾病是防不胜防的,其蔓延传播情况与人口密度、流动及采取预防措施有关。
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全球29个国家诊断SARS共8 422例,死亡916例,死亡率 9.3%。
“非典”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也暴露出人类疾病谱的弱点和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如鱼得水掠夺的阴暗面。但振奋人心的是,这次“非典”爆发后,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了短短7周,就完成了绘制SARS病毒基因组图的任务。相比之下,艾滋病在1981年出现之后,科学家用了3年时间才找到病原体。“非典”病毒的寻找和识别工作快速进行,以及“非典”预防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有效的开展等,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协作精神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