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病原体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嗜神经毒性,发病后,有1%的患者出现瘫痪症状,留下终其一生的后遗症。
1908年,奥地利著名医学家兰德斯坦纳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这是战胜脊髓灰质炎征途的第一步。
医学家希望沿着巴斯德开辟的道路,找到一种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但一开始就遇到麻烦,由于只有灵长类高等动物,如猴、猿等易感脊髓灰质炎病毒,而且在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病毒只能在神经细胞中生长、繁殖,而神经组织又难培养,因此在培养病毒时遇到困难。
20世纪40年代后,恩德斯研究发现,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排泄物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病毒,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可以在肠道组织中生长、繁殖,那就意味着这种病毒并不是只能在神经细胞中生长。那么,用人体其他组织培养细胞也可能获得成功。恩德斯与2名年轻的合作者韦勒、罗宾斯一起经过研究,成功地以各种人胚组织,包括上皮、心、肝、脾 、肺、肾等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他们将病毒培养液给猴子注射,使其感染病毒,而出现典型的下肢瘫痪症状,这样就有了进行大规模研究和以后大规模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物质基础。
1954年,恩德斯和韦勒、罗宾斯3人,因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培养物中生长,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7年,自己也是脊髓灰质炎受害者的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了脊髓灰质炎国家基金会,24年间共筹集资金6.3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研究工作的开展。
印度儿童在口服疫苗
1947年,索尔克被委任为国家基金会调查疾病感染研究组的组长。他开始试验先用甲醛溶液将病毒杀死,将其制成疫苗对感染过脊髓灰质炎的孩子进行注射。1952年,他发现其能促成体内产生对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起到防治作用,但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反应,而且万无一失。
接着,索尔克将疫苗注射到健康志愿者体内,志愿者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所有志愿者都产生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但没有一个人感染上脊髓灰质炎。这使得美国政府开始实施接种计划,到1955年,有400多万人接受了疫苗接种。
萨宾研制的疫苗至今还在造福千千万万的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的困扰
1957年,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研究部主任萨宾,用减弱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研制出一种类似于索尔克研制的疫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疫苗是口服糖丸(掩盖试剂味道,改善口感),不用注射。萨宾的糖丸疫苗比注射疫苗方便、价廉,更受儿童欢迎。自1960年推广使用,被全世界广泛采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