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笑气”治牙痛

“笑气”治牙痛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试验,由考尔顿供给笑气,助手里格斯作为手术医师,给威尔士自己拔牙。在笑气的麻醉下,威尔士在拔牙时竟丝毫无痛苦。1845年1月,威尔士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公开表演在笑气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手术。由于麻醉深度不够,拔牙时病人大呼疼痛。

“笑气”治牙痛

19世纪前,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时,沿用几百年来的老方法,或是放血,或是压迫颈部血管使病人脑部缺血昏迷,以减轻手术时的疼痛;或是让病人大量饮酒,在酩酊大醉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或者几个人紧紧按住病人痛苦挣扎的四肢,或者在病人口里塞进一团布,用咬嚼布团来减轻痛苦。这简直不是在做外科手术,而是在受可怕的刑罚,病人和医生都在进行一场殊死搏斗。每次手术不仅病人万分恐惧,就连外科医生也把它看作是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动手的可怕负担。

为了尽量减轻病人手术时的痛苦,一些外科医生只得用让人咋舌的惊人速度,去完成当时所能进行的各种手术。俄国外科医生皮洛果夫做一个大腿截肢手术,只需半分钟。拿破仑御医拉莱一昼夜间创造了亲自做234例冻伤截肢手术的记录。这种“闪电式”手术最多只适合肢体摘除等简单手术,大大限制腹部、胸部等需要精细操作的部位手术的施行。

文献记载距今1 700多年前,我国汉代名医华佗曾用“麻沸散”对病人麻醉来进行腹腔手术,可惜很早就失传了。

这个时候,一种有着奇怪名字的气体改变了外科手术的发展轨迹。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一连好几天遭受牙痛的折磨。当他走进一间充满氧化亚氮的实验室时,牙痛竟然消失了。他把氧化亚氮具有的神奇止痛效果记录了下来,建议外科医生不妨在手术中用来镇痛。他根据这种气体可以使人兴奋、发笑的特点,把它命名为“笑气”。但戴维的建议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40多年后,美国科学家考尔顿再次发现,吸入化工厂生产的氧化亚氮后,可使人兴奋、发笑,持续吸入继而使人精神松弛,神志消失。当时社会上盛行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催眠术。考尔顿带了这种有奇特效果的笑气,到各地进行笑气催眠巡回表演。

1842年初,美国乡村医生朗格看了考尔顿的表演后,大受启发。经过几次尝试,在同年3月30日,应用笑气吸入麻醉,为一位颈背部肿瘤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切除手术。由于地处偏僻的乡村,朗格的成功没能为世人所知。

1844年12月10日,美国牙科医生威尔士看了考尔顿的巡回表演受到启发,认为笑气可能具有麻醉作用,可以用它来在拔牙时止痛。第二天,威尔士就找到考尔顿,希望与他携手合作。第一次试验,由考尔顿供给笑气,助手里格斯作为手术医师,给威尔士自己拔牙。在笑气的麻醉下,威尔士在拔牙时竟丝毫无痛苦。威尔士兴奋地从座位上跳起来,大叫:“拔牙无痛的新时代开始了。”接着,威尔士又从考尔顿那里学会了操控笑气的全套技术。后来又给15个病人进行无痛拔牙,都取得了成功。

1845年1月,威尔士在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医院,公开表演在笑气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手术。由于麻醉深度不够,拔牙时病人大呼疼痛。威尔士在一片嘲笑和叫骂声中被赶出医院。威尔士的朋友莫顿虽然目睹了他的失败,但对笑气进行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莫顿当时还是医学院牙科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分析失败原因时,认为笑气虽具有麻醉作用,但效力不够,还得寻找更有效的麻醉剂。

莫顿拜访了化学家杰克逊,向他请教。杰克逊向他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一天黄昏,杰克逊和几个朋友在玩纸牌,天暗下来了,他准备给炉灯添加酒精照明,匆忙中把一瓶挥发性很强的化学药剂误作酒精加入炉灯,点燃后,屋子里弥漫着一股异样清香,不一会儿,杰克逊和他的朋友都昏睡过去。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个个苏醒过来。杰克逊发现这瓶化学剂就是乙醚。莫顿听后,决心用乙醚来进行麻醉试验。

莫顿先用狗做试验,让它吸入乙醚蒸气,果然,不一会儿,狗就失去了知觉,丧失对疼痛的反应。1846年9月的一天,莫顿第一次用乙醚给病人吸入,进行拔牙手术,病人丝毫不觉得疼痛。

1846年10月16日,还是在威尔士麻醉失败被赶出去的波士顿同一家医院里,莫顿用乙醚麻醉,由外科专家华伦医生进行下颌血管瘤切除手术。病人在乙醚麻醉下,呼吸自如,安静沉睡,患者自始至终没有感觉一丁点儿疼痛,麻醉和手术效果都非常好。手术后不久,病人慢慢苏醒了。在场的外科权威比奇洛当即大声欢呼:“今天所见的事情,将会风行全球。”果然,麻醉术开始在世界各国推广。在莫顿的建议下,华伦等外科医生又用乙醚麻醉的方法进行了多次较大的手术,病人无一例外在手术中未感觉疼痛,麻醉取得了成功。

科学研究获得了成功,然而,为了争夺乙醚麻醉的专利权,莫顿、杰克逊、威尔士三位科学家反目成仇。这场纠纷最终导致威尔士猝死;杰克逊发疯死于精神病院;莫顿企图独占专利也未能得逞,被社会舆论谴责,最终在贫困潦倒中离开人世。多年之后人们对莫顿的贡献还是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后人仍敬誉他为“吸入麻醉创导者”。

乙醚吸入麻醉作用的时间比较长,用量也比较大,能不能找到更好、更安全的麻醉药物呢?许多外科医生、化学家仍在继续努力探索。英国产科医生辛普逊就是其中之一。

辛普逊出生在英国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个糕饼师,他14岁考入爱丁堡大学,21岁当上妇产科医生。1846年,乙醚麻醉的成功让他倍受启发,一面将乙醚用于手术,一面去积极寻找更好的麻醉剂。

1847年11月初,辛普逊和他的两位好朋友邓肯和基思围坐在客厅火炉边,谈论各种新的麻醉药物。辛普逊取出一瓶苏格兰化学家寄来的挥发性很强的液体“荷兰油”。打开瓶塞,一股清香立刻弥漫在小客厅里。3人起初还在品评这种“荷兰油”的气味,不久就失去知觉,昏沉沉地睡去。三人苏醒后,辛普逊的第一句话就是:“这种药物的麻醉作用比乙醚强多了,好得多!”

“荷兰油”的化学正式名称叫“三氯甲烷”,又被称为氯仿,一种新的用量少、作用快、价格低廉的麻醉药物被发现了。4天后,辛普逊就将其应用到产妇分娩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此,氯仿麻醉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于手术中,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愿意在分娩时使用它来镇痛。

img115

现代麻醉技术提供给病人更高的安全性

在全世界医生、化学家和药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各种新型的作用强、反应少、毒性低的局部麻醉药、静脉麻醉剂、吸入麻醉剂相继被发现,气管内麻醉、脊椎麻醉、低温麻醉、复合麻醉等各种新方法,也被应用到各种复杂的手术中。许多辅助麻醉的镇静药、使肌肉松弛便于手术的肌松药、止痛药、血管收缩药等在手术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呼吸、血压、麻醉深度自动调控机已成为常规设备,安全、有效地保证外科手术进行。麻醉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外科手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免除疼痛,现代外科麻醉在不同的手术中采取不同的麻醉手段,如要使皮肤的神经末梢失去作用,可以在皮肤黏膜表面涂抹“可卡因”;或手术部位注入“普鲁卡因”;或喷洒挥发极快的“氯乙烷”。手术时,使被药物麻痹的神经末梢不能感受疼痛的刺激。为了阻滞神经束传导疼痛刺激,使大脑不再接受由该支神经传来的疼痛刺激,可以将“普鲁卡因”等药物注射到神经干附近,使该神经干分布区皮肤的一切感觉冲动都受到阻滞,不再传向神经中枢,从而得到麻醉效果。至于使机体失去知觉而进行麻醉的方法,就是让病人吸入乙醚、氯仿等,或在静脉中注入“硫喷妥钠”,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医务人员用一根小小的银针,代替外科手术中麻醉药物,使病人在无痛中安然接受割肤切腹。1958年,西安、上海医务人员分别开始应用针刺麻醉进行扁桃体摘除手术。1960年,广西柳州医务人员应用针刺麻醉给病人开胸切肺,手术取得成功。1972年,上海医务人员在针刺麻醉下成功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术。到目前为止,针刺麻醉已用于一百多种大小手术。我国科研人员认为,针刺信号通过不同的传入神经,在脑和脊髓内与痛觉信号相互作用,抵消了疼痛信号,起到镇痛作用。针刺还能使体内的一种镇痛物质——内啡肽的含量增加。针刺能对人体各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使病人术后恢复得更快。同时,他们指出,针刺麻醉镇痛不全、牵拉反应和肌肉紧张,是当前针刺麻醉投入大规模常规临床使用前必须努力攻克的三道难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