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偶然,还是必然?
输血对于施行较大手术的病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措施。过去,颅脑和胸腔手术等的失血量都比较大。因此,要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必须及时输血,否则各种复杂的手术将无法开展。输血成为外科发展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难题。
1665年,英国的罗维尔把一条失血过多而濒于死亡的狗的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静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随着新鲜血液的流入,垂死的狗逐渐恢复了精神。
1668年,法国国王御医丹尼士医生应一个妇女的要求,把新生羔羊的血液输入她丈夫的血管内。因为丈夫性格暴戾,她认为输入性格温和的新生羊羔的血液,会改变她丈夫的性情。丹尼士用一根金属管把这位丈夫的血管和羊羔的股动脉连接了起来,输入约150 mL新生羊羔的血液。2个月后,第三次输血让这位可怜的丈夫出现剧烈腰痛、胸闷、心悸,最后在狂躁中死亡,成为人类输血历史上首例牺牲者。丹尼士被控“过失杀人”而入狱。当时,由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反对,输血被法律明令禁止。
一百多年后,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为了挽救大出血病人的生命,开始大胆地尝试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并设计制作了好几种输血器械。
1818年12月22日,布伦德尔在伦敦医学年会上,发布了人与人之间输血成功的第一例报道。之后他通过输血挽救了很多分娩时大出血而致生命垂危的产妇,这些产妇来自多个国家。到19世纪末,随着外科无菌术的诞生和抗血液凝固知识的积累,输血技术渐趋成熟。但是,在输血实践中,人们发现有的病人在输血以后,会出现发冷发热、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和心脏衰竭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医生们排除了血液凝固和细菌感染的可能,艰难地对输血反应进行探索。
奥地利病理学家兰特斯坦纳生于维也纳。大学里对化学和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97年,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从事输血反应研究,试图揭开输血反应秘密。1922年应邀赴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任职,1929年,入美国国籍。
兰特斯坦纳调查了许多输血病人的案例,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接受输血后可以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发生致命的反应呢?难道是种族差异造成的?不!研究以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是否是性别差异或血缘较远的缘故呢?也不是!因为即使是在如父子、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之间同性别输血,有时也会发生致命的输血反应。
兰特斯坦纳对多名因输血反应而致死的病人作了仔细的病理分析,他大胆地设想,这是否是输入的血液(供体)与病人的血液(受体)混合后,产生某种不良的变化而造成的呢?当然,只有通过研究实践才能解开谜题。
于是,他把实验室的5位同事召集起来,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请求他们的配合,实验室里这6个人之间,彼此的血液混合之后,会有什么变化?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出一小管血液,然后分离成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鲜红色的红细胞两部分。接着,在一个白色大瓷盘里,分开滴下6滴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再把6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不一会儿,果然出现了变化,有的呈现均匀一致的淡红色;而有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和均一的红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兰特斯坦纳又换了另一个人的血清,一一滴在瓷盘里,重复同样的实验。结果同样出现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他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的,用“+”表示,不出现凝集的,用“——”表示。当他把6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一遍后,就得出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
兰特斯坦纳被这张表示实验结果的表格迷住了,一连几天聚精会神,苦思冥想。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产生凝集;而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反应,那絮状的团块就会堵塞体内的毛细血管,这不正是输血反应的根源吗?想到这里,兰特斯坦纳茅塞顿开,高兴地跳起来。这次实验中,6个人的反应恰巧呈现3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兰特斯坦纳称之为第Ⅰ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应相同,称之为第Ⅱ型;剩下的第三例和第四例也相同,划为第Ⅲ型。
1900年,兰特斯坦纳正式宣布,3种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源头所在。他还把第Ⅱ、Ⅲ型的血清,制成用来测定人类血型的标准血清。只要在输血前测定病人的血型,选择与其相同血型的输血者进行输血,就可以保证安全。
1902年,兰特斯坦纳的助手狄卡斯德罗医生对155个正常健康人重复了兰特斯坦的实验,发现有151人反应类型与兰特斯坦宣布的血型反应相同,而另外4人的红细胞,除了和自己的血清不发生凝集以外,对其他人的血清都发生凝集,这说明还有第4种血型存在。
1907年,捷克医生杨斯基,总结归纳了这4种血型的相互关系,把血型统一划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其中,O型无论输给哪一种血型的人,都不会发生凝集反应,所以被称为“万能输血者”。相反,AB型的人,除了相同血型的人以外,不能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但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而不会产生凝集反应,被称为“万能受血者”。
各种血型(一)
各种血型(二)
1927年,兰特斯坦纳与美国免疫学家列文又合作研究发现了血液中的M、N、P因子,从而为多次输同型血发生溶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等现象给出了科学、完整的解释。
输血、输液对于某些重症手术病人恢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兰特斯坦纳发现血型的杰出贡献,荣获了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践证明,血型的发现,绝不是一次偶然的灵光一现的结果,而是通过无数人无数次的医学实践获得。兰特斯坦纳的发现,是科学发展以及勇于实践、知识积累的必然结果。
20世纪以来,科学家在ABO血型系统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多种血型系统,至今已达15个血型系统,血型的类别已达到90多种。
血型的发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之泉”认识的一个飞跃。为人与人之间输血,打开了安全通道。为抢救外伤病人和外科手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