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器官移植的特种“武器”

器官移植的特种“武器”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异体移植器官存活面临着免疫排异反应这个最大障碍。1982年,环孢霉素A问世,使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被人们推崇为器官移植后抗免疫反应的特种“武器”。无疑,环孢霉素A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幅提高,肾、心等大器官移植成功率都达到90%以上。

器官移植的特种“武器”

异体移植器官存活面临着免疫排异反应这个最大障碍。为了减轻排异反应,人们除了使供体和受体间的组织配型尽可能地接近外,主要是在抑制和降低机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异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1959年,默雷等在波士顿进行非同卵孪生间的肾移植,采用全身照射作为抑制免疫排异的方法,获得成功。虽然,全身照射因为不良反应大很快被弃用,但证实了抑制免疫治疗的作用。

同一年,斯克沃兹等报道了6——巯基嘌呤具有抑制哺乳动物免疫反应的作用。接着,埃利昂等发现巯基嘌呤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好。

1960年,斯克沃兹及卡尔思等分别报告动物实验中6——巯基嘌呤对移植排异反应的抑制作用。

1961年,卡尔思将巯基嘌呤用于临床肾移植术后抗排异反应。

1963年,古德温将泼尼松用于临床免疫抑制。

1965年,孟耐克将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1982年,环孢霉素A问世,使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被人们推崇为器官移植后抗免疫反应的特种“武器”。环孢霉素A的发现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1969年,瑞士山道士制药公司微生物学家梯尔等从美国和挪威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分离出2株新的菌株。1971年,基斯从该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代号为24——556的代谢产物,其化学成分为多肽,但抗菌谱极窄,作为抗感染药物几乎没有开发价值。

但是,山道士公司的专家发现,24——556物质具有抑制机体细胞活性的作用,且毒性很小。1972年,鲍莱尔发现,24——556物质对啮齿动物有免疫抑制作用。1974年,化学家鲁格尔从中分离纯化出两种成分,分别命名为环孢霉素A和环孢霉素B。随后,鲍莱尔发现,环孢霉素A对淋巴细胞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并选择性地作用于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它既能抑制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器官移植排异的主要机制),又不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的功能,对造血干细胞毫无损伤。无疑,环孢霉素A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

1978年,英国的卡尔思首先将环孢霉素A用于临床,获得满意效果。环孢霉素A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幅提高,肾、心等大器官移植成功率都达到90%以上。

之后,国外又研制出一种被称为FK506的免疫抑制剂,其效力比环孢霉素A强100倍,尤其适用于肝脏、小肠等富含免疫组织的器官移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