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中国科学家曹谊林教授成功地在一只裸鼠背上培育出人耳。这只“长人耳的裸鼠”全身没毛、红眼、尾长,背上的“人耳”与它的躯干几乎等长。这只裸鼠背上“人耳”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周后,在裸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将这个“人耳”模型支架植入缝合,软骨组织细胞不断增殖,聚羟基乙酸做成的支架慢慢地被机体降解吸收,“人耳”和裸鼠融为一体。所以,裸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长人耳的裸鼠”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下饲养。
老鼠背上长耳朵
1996年,中国科学家曹谊林教授成功地在一只裸鼠背上培育出人耳。这只“长人耳的裸鼠”全身没毛、红眼、尾长,背上的“人耳”与它的躯干几乎等长。在北京展出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这只裸鼠背上“人耳”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学家先用一种高分子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人耳”的模型支架,然后,让人体的软骨组织细胞在这个支架上繁殖生长。一周后,在裸鼠背上割开一个口子,将这个“人耳”模型支架植入缝合,软骨组织细胞不断增殖,聚羟基乙酸做成的支架慢慢地被机体降解吸收,“人耳”和裸鼠融为一体。“人耳”的软骨组织来自人体,但“人耳”外的皮肤则来自裸鼠。人的软骨组织对小鼠来讲,是一种异己成分,一般的小鼠必然要发生排异反应。实验用的裸鼠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突变小鼠,不会对异物产生排异反应。这个“裸鼠”并不是指全身无毛之裸,而是免疫力低下。所以,裸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长人耳的裸鼠”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下饲养。
老鼠背上长耳朵
中国科学家培养出“长人耳的裸鼠”,可能使器官移植所面临的两大难题——移植器官来源短缺问题(只能满足不足2%的需求)以及对移植器官的排异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当然人耳相对结构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以后的研究之路还很漫长。
组织工程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和再生,这是对外科领域,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传统治疗方法和模式的一次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