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可能发生的眼部并发症

糖尿病可能发生的眼部并发症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性眼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其中引起视力下降主要是糖尿病所致的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后者危害性最大。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眼部第二大并发症。因此,糖尿患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性眼病的严重性,积极预防糖尿病性眼病的发生。其次,一旦有了糖尿病就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眼部并发症和及时治疗,防止各种严重后果的出现。

三 糖尿病可能发生的眼部并发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营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约2000万糖尿病患者,且大部分患者血糖控制较差。由于血糖增高,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发生异常,逐渐出现全身多种并发症,包括眼睛、肾脏、神经系统、心脏及血管等组织,其中眼部发生的病变称为糖尿病性眼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性眼病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目前很多患者对糖尿病及其眼部并发症的认识并不充分,部分患者是出现了糖尿病性眼病到眼科就诊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或者虽然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但是直到眼睛出现问题才来找眼科医生。在此很有必要让我们认识一下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性眼病包括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球运动神经麻痹、虹膜睫状体炎等几类眼病。其中引起视力下降主要是糖尿病所致的白内障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后者危害性最大。

不论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对视力威胁最大、最常见的还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只要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发生病变的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增殖型,另一种是增殖型。患病年限较短,血糖控制良好时,可能只是处于非增殖型阶段,并且可以保持很长时间,此阶段的视网膜可以有出血、渗出、微动脉瘤等病灶,但没有新生血管产生。如果患病年限较长,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波动大时,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会加重,则可以由非增殖型很快转化成增殖型病变,此时视网膜缺血缺氧加重,诱导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向本来没有血管的玻璃体内生长,形成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新生血管结构不健全,容易发生出血,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内,产生玻璃体积血,光线不能通过玻璃体到达视网膜上,使视力严重下降。在出血的吸收过程中可以发生纤维组织增殖,增殖膜的收缩又可以引起牵拉性和/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使视力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失明。在欧美各国,四大致盲性眼病中,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占第一位或第二位,可见其致盲率之高,应该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视。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眼部第二大并发症。与那些没有糖尿病的人群相比,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中,白内障发生较早,进展较快,成熟较早。还有一些病情较重的年轻人,白内障从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历时时间很短,可以在几天内就完全成熟,引起失明。

当血糖波动时,还可以引起屈光不正:血糖升高时,可以突然由正常视力变成近视,而当血糖降低时,又可以恢复为原来的屈光状态。

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微循环发生障碍,不仅产生视网膜的新生血管,而且虹膜上也会产生新生血管,当它越长越多时,就会把眼内液体外流的通道堵塞。眼内液体流不出去,越积越多,就会产生眼压升高,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出现剧烈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治疗起来十分棘手,且效果不好,甚至视力完全丧失后,也仍然不能缓解症状,最后需摘除眼球。

另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神经病变,当它累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时,就会出现眼外肌麻痹,眼球运动障碍,甚至出现复视,看东西时成双影。

因此,糖尿患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性眼病的严重性,积极预防糖尿病性眼病的发生。首先,要根据专科医生的指导控制好血糖,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糖尿病性眼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高血糖所致,同时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滞度也要积极治疗,这样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其次,一旦有了糖尿病就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眼部并发症和及时治疗,防止各种严重后果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