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受多种因素调控,以维持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的主要因素为: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可导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造成组织间液生成增多。于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及水分的滤出。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受多种因素调控,以维持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的主要因素为: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而组织间液量的多少,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图8-1)。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静水压)

正常情况下,驱使血管内液向外滤出的力量是平均有效流体静压。在毛细血管,其平均血压为17mmHg,组织间隙的流体静压为-6.5mmHg,两者之差即为平均有效流体静压,约为23.5mmHg。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是有效胶体渗透压。正常人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8mmHg,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为5mmHg,两者之差即为有效胶体渗透压,约为23mmHg。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的差值,是平均有效滤过压,约为0.5mmHg。可见,正常的组织液的生成略大于回流。但淋巴回流把不断生成的组织液送回循环系统内,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上述一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都可能成为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

img17

图8-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示意图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可导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造成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若组织间液的增多超过了淋巴回流的代偿限度,就会发生水肿。这种情况常见于静脉淤血引起的淤血性水肿。例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或静脉受压迫(妊娠时的子宫、肿瘤)可直接引起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增高;心力衰竭和肝硬化时由于血液回流受阻,通过全身静脉压和门静脉压升高而造成心性水肿和肝性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尤其是白蛋白的含量。一般认为当血浆蛋白总量低于50g/L(正常为60~80g/L),清蛋白低于25g/L(正常为40~50g/L)时就可发生水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蛋白质丢失过多:大量蛋白质由尿中排出,如肾病综合征,一般从尿中每日排出蛋白达10~20g。②蛋白质合成减少:常见于营养不良及胃肠吸收功能障碍。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不足或严重的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功能降低或丧失,血浆白蛋白合成减少。③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等;或血液稀释,血浆中非蛋白性液体成分明显增多,血浆蛋白因稀释而降低,如钠、水潴留或大量输入生理盐水等。

3.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正常时,毛细血管壁允许微量蛋白质滤出,因而,在毛细血管内外形成了很大的胶体渗透压梯度。当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时,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滤出。于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溶质及水分的滤出。见于各种炎症,包括感染、烧伤、冻伤、化学伤,以及昆虫咬伤等。这些因素可直接损伤微血管壁或通过组胺、激肽类等炎性介质的作用而使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水肿液的特点是所含蛋白量较高,可达30~60g/L。

4.淋巴回流受阻 正常时,淋巴回流不仅能把组织液及其所含的蛋白质回收到血液循环,而且在组织液生成增多时,还能代偿回流,具有重要的抗水肿作用。在病理情况下,淋巴管道阻塞、淋巴回流受阻,含有蛋白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其结果不仅使组织间液增多,同时也使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过高,导致水肿的形成。淋巴回流受阻常见的原因有淋巴管炎症、恶性肿瘤压迫或阻塞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等摘除主要的淋巴管,可致相应部位水肿。丝虫病时,虫体阻塞淋巴管道,可引起下肢及阴囊水肿,水肿持续较久,还可因血浆蛋白的刺激作用,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称为象皮肿(elephantiasis)。该水肿液的特点是蛋白含量高,可达40~50g/L(4~5g/dl),原因是水和晶体物质回吸收到血管内,以致水肿液中的蛋白浓度增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