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病还是治疗患者
治疗疾病与照顾患者在传统上是医师职责之中心。比较起来古代的医师对照顾患者要更加重视些。西方的医圣希波克拉底说过:“了解你的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更加重要。”我国传统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同一病情,患者的体质强弱不同、年轻人与老年人不同,甚至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都可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即所谓同病异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有了一个以现代科学实验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无数疾病的本质被实验所阐明,治疗的方案可以通过实验来选择,治疗的效果亦可以通过实验来论证。其结果是使医师们的注意力从患者转向了疾病。虽然这也是科学进步的表现,然而过分对疾病的关注却容易忽视患者的需要。医师感兴趣的是疾病(disease),而不是患者的不适(illness)。而对患者来说,消除他的不适才是他就诊的目的。医师忽视了患者的需要,则必然导致患者对医师信任的下降,对医疗的不满。
在生物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注意到这种“失人性化”(dispersonality)的医疗不是医学发展的方向。医学应该回归到对患者,甚至对无病的人的关注上来。如当人们感到不适时,尽管也许他并无疾病,但医师应该表示理解和作出适当的处理,包括解释、安慰或给予某些治疗以缓解或消除其不适。当疾病尚在早期时,医师应提供干预性预防措施,争取使病程逆转。当慢性病确诊后,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以使患者能尽可能地维持最佳健康状态。所幸的是近30、40年来,全科医学的逐步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
有趣的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仍保持着对患者的全面关心和了解,强调保持机体的平衡而不是追求生物学意义上疾病的诊断,所以常让患者觉得可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