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有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似的健康问题
1.人口老龄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老龄化现象。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60岁以上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正式宣告进入老年型社会。从2000年起,全国60岁以上人口每年以3.2%的速度增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为止,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总人口的25%。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老龄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社会对卫生服务的要求和医疗费用迅猛增长,社会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保健的要求十分突出,这是促使全科医师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口迅猛增长 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生活空间过度拥挤,生活环境逐渐恶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而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另外,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面对众多健康问题和人们的卫生需求,需要全科医师来解决。
3.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 在我国,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取代了急性传染病,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1998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与1994年相比,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3%,农村上升了128%,城市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2%,而农村上升了36%。据统计,1997~1999年城市前3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1999年这3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62.3%。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亿以上,糖尿病和COPD患者各为2 000多万,每年新发160万名肿瘤病例,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每年新发75万。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加,使医疗费用不断高涨,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我国仍面临着各种新、旧传染性疾病的威胁。2000年第4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500万活动性结核患者,其中200万具有传染性,感染率为366.9/10万,且每年有150万新发病例。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市报告的230 00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有880例艾滋病患者,其中死亡466人,报告病例数比上年增加30%;2002年底已有100万HIV感染者,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因此,我们肩负着慢性病和新、旧传染病的双重沉重负担。
4.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和利用 任何一个社会所拥有卫生资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数量与实际需要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究表明,在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保健需求应在社区得到解决,20%的需求要由社区以上的机构来解决,是个“正三角”。而在我国,卫生资源的供给正好与之相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城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呈现明显的“倒三角”,政府对城市一、二、三级医院卫生事业费和专项拨款的比例大致为1∶22~23∶110~250。2000年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比率从12.5%下降到7%,社会投入从6.4%下降到3.2%,农民个人支出则从81.1%上升到89.8%以上。卫生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城乡间居民健康差距进一步加大,一些城市郊区、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非常严重而城市卫生资源过剩。再有,过分的专科化和过分孤立地看待器官、系统疾病,破坏了人的整体性,大大降低了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益。例如广州,就诊患者中60%以上都并非专科疾病,凡病都按“科”诊治,这对医疗资源的利用、医疗费用和患者的时间来说都是极大的浪费。随着大规模旧城区改造的市政建设,人口大量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原来市中心的居住人口密度相对下降,使市中心区域多数医院的患者求诊数呈下降趋势。医护人员相对过剩,尤其对于一级医院,情况更为严重。再加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个人可以在任何级别的医保定点医院就诊,更造成了市中心一、二级医院就诊人数的下降,从而使很多医疗设备、病床的闲置。与此相反的是,市中心少数几个大医院因医疗水平高、服务质量好而继续呈现人满为患的状况,但是到这些大医院诊治的疾病多数又是普通病、常见病,对于拥有高技术力量的三级医院来说,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极大的浪费。WONCA提出中国应该实行全科医疗,避免资源浪费。
5.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每年增加1个千分点;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每年增加1.5个千分点。据统计,1994~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4.01%,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9.21%的增长速度。1998年我国仅县及县以上医院肿瘤患者住院费用为128亿元,心血管疾病患者为97亿元,糖尿病患者为24亿元。近年来,我国医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个人的医药费用负担明显上升。据统计,1990年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5.59元,1998年为302.60元;1998年,个人支出占卫生事业总费用的57.8%,而1990年仅占37.6%。
6.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有病治病,而是更为重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接受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有钱人还配备了私人家庭医师为自己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此外,随着旧城区的改造、人口的迁移,而新的居住区的医疗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造成了就诊困难等问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普遍看法为看病难,从挂号、看病、付款到检查、配药无一不需花费很长的时间,而医师看病时又很少有时间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缺乏人情味……因此,人民群众普遍要求提供一种方便、经济、综合、连续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卫生服务,这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疗。
7.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半劳保医疗、自费等,其中享受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半劳保医疗的患者都必须到指定医院就诊,绝大多数城镇职工由于费用报销问题,不能就近选择方便的医院就诊。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政府目前对原有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的修改和已经推出的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为全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要求提供一种广覆盖、高效率、低消耗、适用、方便、价廉、优质的卫生保健服务,而全科医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服务。
8.医学模式的转化 随着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医疗必然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科医学模式转化。也就是说,医学的目的从单纯的疾病诊治向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终身保健、提高生命质量的方向转变,这呼唤着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
9.家庭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结构、职能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家统计局1995年1%的人口抽查数据显示:1代户为15.74%,2代户为64.84%,3代户为12.98%,4代户仅0.22%。这表明,家庭结构呈简单化趋势,“四世同堂”的家庭在我国基本消失,“2代家庭”已成为主体,直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在增加,占主导地位。
家庭是影响个人健康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家庭组成和功能对疾病的照顾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家庭具有生育、生产、消费、教育、抚养和赡养、满足情感和调节性功能等职能。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导致家庭因资源缺乏而削弱了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现代家庭又面临着诸如压力过大、关系不稳定等许多严峻的挑战,使得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家庭及其成员越来越需要得到全科医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家庭也是开展自我保健最主要的场所。家庭医师的职责是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必须具备处理与家庭有关的问题以及提供家庭保健的技能,而且必须承担起某些丧失的或弱化的家庭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完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家庭职能的弱化及其部分职能的丧失、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家庭成员自我保健的需要促使全科医师走进家庭,促进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