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颈椎病的康复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综合征,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钙化等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组织,以及血管神经、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率约占总人数的10%,从事伏案工作者发病率较高。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主要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混合型。X线、CT、MRI、MRA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一)分型
1.神经根型 此型发病率最高,占颈椎病总人数的50%~60%,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颈后、肩臂、枕后疼痛,向前臂或手指放射,手麻、手或臂无力感、持物不稳或坠落、颈部僵硬、肌肉紧张、活动受限是其主要症状。C6神经根受累时拇指痛觉减退,肱二头肌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C7或C8神经根受累则中、小指痛觉减退,肱三头肌力减弱,握力差,手内在肌萎缩,肱三头肌反射消失。C5神经根受累时,肩部前臂外侧痛觉减退,三角肌肌力减退。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on实验)阳性和椎间孔压缩试验(Spurling压颈试验)阳性。
2.椎动脉型 椎间关节退变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转头时眩晕,严重的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椎动脉供血障碍症状。头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发作性胀痛,部位常位于头枕部或顶枕部。
3.脊髓型 由于颈椎间盘突向椎管、椎体后缘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及后丛韧带钙化使脊髓受压。一般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时重时轻。早期出现上肢无力、肌肉萎缩,可伴有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下肢无力,肌肉萎缩,感觉异常,胸腹部、大腿有束带感、行走不稳等,严重时需扶墙,持拐行走。晚期可出现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等。
4.混合型 同时具有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症状和体征,通常以某型为主,伴有其他型的部分表现。
(二)康复治疗
1.休息 急性椎间盘突出,休息可促使软组织损伤修复;对慢性的休息也可减轻炎症反应。
2.颈椎牵引 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法。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颈椎及其关节、韧带、肌肉,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使椎间隙、椎间孔增大,以解除对神经根压迫,减少椎间盘内压,达到复位、固定的作用。牵引重量一般以体重的1/5~1/10。初次牵引重量可轻一些,常从5~6 kg开始,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女性和体质差肌肉较薄弱患者,牵引重量应轻一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时间为20~30 min,每日1~2次。牵引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出汗、恶心、心慌、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3.推拿 恰到好处的推拿有较好的疗效。在做推拿手法前须对患者病情有全面了解,手法要得当,切忌粗暴,在颈、肩、臂部施以揉、拿、捏、推等手法,配合风池、太阳、印堂、肩开、内关、合谷等穴位,每次15~20 min,每日1次。手法差异很大,最好由有经验的推拿师操作。
4.运动疗法 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运动形式很多,但治疗原则是相同的。通过颈背部肌肉、颈椎各关节功能的锻炼,增加肌肉力量,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恢复或增进颈椎活动范围,防止僵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左顾右盼:取站位或坐位,头颈轮流向左右缓慢旋转,幅度尽量大,当转至最大限度时停留3~5 s,两侧各转10次。
(2)伸颈拔背:体位同上。双肩放松下垂,颈部尽量向上升,似用头顶球,持续3~5 s,重复10次。
(3)与项争力:体位同上。两手交叉放在头枕后,头颈用力向后伸,两手用力阻止后伸,呈对抗状态,持续3~5 s,重复10次。
(4)环绕颈项:体位同上。颈部放松,呼吸自然,头颈缓慢作大幅度的转动,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进行,重复10次。
(5)擦颈按摩:体位同上。双手轮流擦颈部20~30次。
其他物理治疗,颈托及中医的针灸、拔火罐、药物穴位注射等方法都有一定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