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心身治疗的实施
(一)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所有的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所发展的治疗和手段,它是心身治疗的基础。心理治疗当由心理专科医师实施,但全科医师亦应能掌握基本的方法,详见所述及的BA T H E技术。
(二)催眠
催眠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19世纪外科医师甚至用它实施手术。从生理、生化的一些研究看催眠不同于睡眠,它是一种通过心理暗示让意识集中并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从而达到消除杂念和烦恼对大脑的干扰。处于催眠状态的人,意识高度集中,只与催眠师保持独特的、密切的“单线”联系,轻松接受其各种暗示,而很少关注周围的其他事情。在这种状态中,大脑容易接受暗示,从而引起躯体反应。
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催眠,能否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暗示性。普通人群中成功率大约为80%,其中近1/2的人可达深度催眠状态。从年龄看5岁的儿童暗示性最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20岁时趋于平稳,老年人暗示性就比较差。想像力良好者,对催眠师又信任者,成功概率增加。随着催眠次数的增加,个体的暗示性亦增强。多疑者、注意力维持差者,如受精神活性物质和药物影响的人、对人缺乏信任者、注意力缺陷者、严重抑郁者和器质性脑病者成功机会下降。
催眠的适应证包括:皮肤病、疼痛、自身免疫缺乏、失眠、哮喘、焦虑、胃肠功能紊乱如肠易激惹综合征等,还可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进行术前准备、改变行为和提高运动成绩等。
有文字可查的催眠术至少有2 000年以上历史,但长期与巫术等混合在一起,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种状况至今在各地仍不难见。由于其对心身疾病治疗的有效性,现实生活中不乏对神汉巫婆的迷信和崇拜,而一些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师却视之为“巫术”、“迷信”和“歪门邪道”,我国近代催眠术发展的历史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状况。1909年我国创立了中国心灵俱乐部,鼎盛时期会员达8万之众。由于滥用,其声誉受损,甚至遭到抨击,发展一落千丈。解放后催眠一度被当成唯心主义的东西受到批判,掌握该技术的医师也不敢传授。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得到解放,这一技术也开始复苏,陆续有些全国性的催眠讲习班介绍催眠术,参加培训者多限于精神科医师和医学心理工作者。由于心身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其对心身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全科医师掌握并积极在患者中应用意义深远。
(三)松弛和静坐
国内外研究均提示就诊者中60%患者的疾病是应激相关的。应激造成A NS和HPA失调,因此引起免疫系统和健康的损害。按照信息医学循环的理论:应激事件的个人含义引起情绪变化,伴随相应化学物质的改变,导致躯体症状,进而引起健康水平下降。静坐和松弛反应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
静坐(meditation)是在清醒状态下屏除杂念,将注意力专注在某一特定的事情上,从而进入某种特殊的心境而进行的一项训练。通过这项训练可使训练者的精神和身体完全放松,被慢性应激增强的肾上腺儿茶酚胺的分泌因此得到抑制,由儿茶酚胺刺激的边缘系统抑制的免疫活动因而得到解除。静坐时心率可降低至24次/分,呼吸频率降低至6次/分,氧消耗减少20%,心输出量减少30%,血中可的松水平也明显降低,放松相关的α脑电波增加。
静坐是放松训练中研究得比较多的一种松弛形式,一般推荐每天训练1~2次,每次15~20 min。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放松训练如呼吸锻炼、超脱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逐步肌肉放松(PMR)、自生训练(autogenic training)等,有氧锻炼也能诱导松弛反应,我国古老的太极拳、气功,印度的瑜伽是这些训练得以发展的源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和喜好选择合适的方式指导患者。
文献报道放松训练在紧张性头痛、焦虑、失眠、银屑病、高血压、老年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老年的认知功能和药物治疗的使用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种治疗简便有效、价格低廉、患者耐受性好,尤其适合焦虑患者、冠心病患者、复发性疼痛综合征和慢性疾病患者。但也有少数报道指出静坐等放松训练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乳腺癌患者,可能与训练时间长短、疾病类型等有关。
(四)生物反馈
根据Neal Miller的研究,通过对自主神经的训练可以使内脏活动朝向预期的方向改变。生物反馈就是利用这一机制,训练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意念、放松等技术使自身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借助电子仪器将机体内的生理变化指标转换成光、声或图像等易辨别的反馈信号,通过反复训练,使训练者掌握调节内脏活动和躯体的其他功能,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生物反馈类型包括:肌电反馈、皮温反馈、皮电反馈、脑电图反馈、心率和血压反馈等。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生物反馈的疗效。其适应证包括:雷诺病、紧张性尿潴留、哮喘、焦虑、失眠、心律失常、消化性溃疡、头痛、高血压、肠易激惹综合征、慢性疼痛综合征、药物和乙醇(酒精)依赖、癫$、绝经期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化疗相关的恶心及呕吐等。
(五)引导想像
引导想像(guided imagery)是图像进入大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像能同无自觉意识的生理过程相互交流。按信息医学循环理论,想像借助于图像在信息、解释、情感和躯体变化这些环节相互交流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Kosslyn等(1995年)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证实:视觉想像和真实的视觉一样能够激活大脑的视觉皮质。同理,想像听音乐会激活听觉皮质,想像触觉激活感觉皮质,这些被激活的皮质与边缘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边缘系统是与情绪、内脏活动紧密联系的中枢,它作用于HPA和A NS产生生理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这一机制的实证,这类患者大脑内反复呈现创伤性画面,同时伴出汗、心悸、脸色苍白等明显的全身性生理反应。
引导想像有3种类型:心理演练、意念治疗、评估或诊断想像。
(1)心理演练(mental rehearsal):就是用想像的方式以图像的形式在脑中演习事物呈现的过程,通过这种演练可以使患者更能耐受这一过程。研究显示应用这种方法可降低不安和疼痛,主要用来帮助可能引起患者焦虑或压力的情况,如外科手术、考试、竞技活动等。
(2)意念治疗:是以假设图像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躯体生理活动为基础。这种治疗需要将意识集中于某个现实或想像中的物体,由于集中而摒弃了脑内其他杂念的干扰,心身得到放松。有研究显示患者压力降低,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减轻,疼痛缓解。更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和癌症患者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健康大学生的中性粒细胞黏附性增强。有人报道让患者想像白细胞像鲨鱼一样在体内吞噬癌细胞,但其治疗作用没最终确立。
(3)评估或诊断想像: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其记忆杂乱无章,潜意识深处往往堆积的是一些紊乱无序的图像、感觉和情感,思维很难将它们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交流,言语无法表达这些创伤的记忆。评估或诊断想像就是在一个有经验的治疗者引导下,借助图像这个工具,帮助患者将潜意识的思维得到表达,进而揭示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躯体症状的意义和见解。Rauch(1996年)的研究为这一方法提供了证据。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当脑内出现创伤性想像时,PET显示其脑内负责言语的Broca区活动下降,而负责情感和视觉想像的右侧大脑半球被激活。想像作为创伤记忆和意识思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将隐藏在潜意识内的创伤记忆引导到意识范围内,促使了患者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由此起到消除躯体症状的目的。
心身治疗有效,但不同患者对不同医师以及不同的方法反应不一。可以按照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结局的模式,从应激生活事件、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社会资源等3个维度,用整合的方式寻找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方法,促进患者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