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加强新生儿期保健工作,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但新生儿期仍需仔细观察变化,出现一些常见症状应及时处理,以免病情恶化。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成,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呕吐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也是全科医师在社区诊疗中经常遇见的就诊原因。

一、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及处理

新生儿期是婴儿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新生儿刚脱离母体来到外界生活,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新生儿发育尚未成熟,生理特点独特,免疫力又较为低下,易患各种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虽然加强新生儿期保健工作,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但新生儿期仍需仔细观察变化,出现一些常见症状应及时处理,以免病情恶化。

(一)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成,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红细胞相对过剩,破坏过度,胆红素形成增加,而肝脏对胆红素转运、结合及处理能力低,从而造成血中胆红素浓度暂时性增加。病理性黄疸则是由于各种先天性异常、遗传代谢等疾病所引起。

1.生理性黄疸 一般于生后2~3 d出现,4~5 d达到高峰,2周左右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新生儿除皮肤轻度黄染外,无其他体征。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μmol/L。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2.病理性黄疸 一般于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持续时间常>2周以上,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浓度>26μmol/L;黄疸进行性加重,胆红素浓度每日上升>85μmol/L;或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病理性黄疸常见的病因有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性溶血、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肠道闭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严重感染等。其中母乳性黄疸缓和,转归较好,常与生理性黄疸同时出现,但其高峰持续时间长,黄疸常于6~8周消退。停用母乳2~3 d后,黄疸明显下降。患儿除黄疸外,无任何临床症状,体重增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病理性黄疸多半需转入专科医院接受治疗,一般采用病因治疗,急时可对症处理如应用光疗、血浆置换或白蛋白等方法治疗。

(二)新生儿呕吐

呕吐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也是全科医师在社区诊疗中经常遇见的就诊原因。呕吐可由喂养不当引起,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反复呕吐易致吸入性肺炎,长期呕吐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并导致营养缺乏,生长发育不良。

1.呕吐的诊断要点

(1)病史: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呕吐病因的关键。在病史询问中应注意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方式,呕吐物性状及伴随症状。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生呕吐者,应考虑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食管闭锁或狭窄、幽门闭锁等可能;生后1~2周出现呕吐,则以幽门痉挛、肥厚狭窄,先天性肠闭锁等可能性大;新生儿喂奶后即发生呕吐可见于喂养不当(喂奶过多、过快、奶头过大及吸入空气过多),也可见于贲门痉挛;喂奶半小时后发生呕吐见于胃食管反流、肠梗阻、幽门痉挛、幽门肥厚狭窄等;呕吐为喷射性者,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或幽门肥厚狭窄;呕吐物含有胆汁或粪便者,多见于十二指肠以下的梗阻;不含胆汁,提示有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先天性食管狭窄;呕吐伴有发热、腹泻时要考虑感染性疾病如胃肠道感染;呕吐伴发热、咳嗽要考虑呼吸道感染;伴有阵发性哭吵、果酱样大便应考虑肠套叠;呕吐伴意识改变多为颅内病变所致。

(2)体检:认真仔细地查体有助于寻找病因,查体中除详细检查腹部体征外(注意有无腹胀、肠型、包块、蠕动波,肠鸣音是否正常),还应注意患儿有无发热,皮肤、脐部等有无感染灶,有无前囟饱满、双眼凝视、尖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及体征。

2.治疗 主要是明确病因,进行病因治疗。由胃肠道感染引起的呕吐可给予抗感染治疗,呕吐严重者,可予禁食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其他原因不明呕吐者应转送专科医院诊治,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由喂养不当引起者,应指导家长纠正喂养方式;先天性异常、消化道梗阻或颅内病变引起者应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内、外科治疗。

(三)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指脐带组织的感染,一般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初起表现为脐带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时带有臭味。随着病情进展,可引起败血症,出现高热、哭吵、拒奶、嗜睡等症状。病情轻者,局部用75%乙醇(酒精)每日清洁脐部,口服抗生素;严重者应静脉使用抗生素。新生儿脐炎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社区医务工作者在进行家庭访视时,应指导家长做好脐带护理,每日用75%乙醇清洁脐部,保持脐部干燥,防止尿液浸湿,并且注意脐部每日分泌物量及性质。

(四)新生儿尿布皮炎

尿布皮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俗称“红臀”,是由于尿液长时期刺激皮肤,引起臀部及会阴部皮肤红斑,部分严重者可有渗出及糜烂。社区医师进行新生儿家庭访视时,应指导家长预防尿布皮炎。新生儿要勤换尿布,避免尿液长时间刺激,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适量涂抹护臀霜,并保持干燥。每次换尿布时应观察臀部变化,一旦出现发红,即应重视,可涂鞣酸软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