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疾病经过与转归
一种病因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因本身和机体两方面的诸多因素,如致病因素的性质、强弱、作用环节和时间,后者包括机体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神经和体液调节、组织细胞的遗传背景和功能状况等。每一种疾病都有其自己的发病规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称为发病学(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一般疾病都经历从发生到康复或死亡的过程,其中急性传染病可明显地分为4个期:潜伏期(病因作用到症状出现)、前驱期(非特异性症状出现)、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及转归期(症状、体征消失而康复或患者不治身亡)。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致病因素引起的损伤和机体抗损伤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力量对比决定了疾病发展的方向。当然,机体抗损伤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也可成为损伤性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断的因果关系交替,如果因果关系的每一个循环都使病情恶化,最后导致患者死亡,则称为恶性循环。相反,每一个因果关系循环都使病情好转,则称为良性循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阻断恶性循环,促进良性循环,加速患者的治愈和康复。
疾病的结局无外乎痊愈(recovery)和死亡(death)两种情况。痊愈又分为完全性痊愈(complete recovery)和不完全性痊愈(incomplete recovery)。前者是指机体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自稳调节恢复正常;后者是指主要症状消退,但形态、功能和代谢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而是通过某些器官的代偿维系生命,并可以留下某些后遗症。
死亡即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其本身也有一个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濒死期(临终状态)时脑干以上神经中枢明显受抑制,各种功能明显减弱,如体温和血压下降、反应迟钝、意识模糊、呼吸减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等。濒死期的长短不一,有的无明显的濒死期,如猝死;有的慢性病患者濒死期可以长达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临床死亡期的主要标志是呼吸、心跳停止和反射消失。此期属可逆性阶段,这时体内的组织和细胞仍然存活,患者有可能复苏成功。临床死亡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生物学死亡期是指大脑皮质及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均停止,这是不可逆阶段,并逐渐出现尸冷、尸僵、尸斑等尸体现象。
随着临床复苏能力的提高和器官移植的需要,近年来脑死亡概念的应用日趋普及。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主要的诊断标准有:①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瞳孔散大或固定;③脑神经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⑤脑血液循环停止。脑死亡的概念不仅顺应了社会伦理学、法学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器官移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社会意识和人们接受能力的限制,脑死亡立法问题的解决尚待时日。
思考题
(1)简述现代病理学的发展过程。
(2)病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其对临床医学有何意义?
(3)简述疾病的概念、常见的病因和转归。
(许祖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