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伦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护理伦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护理道德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它产生于远古时代,历经各个朝代的实践和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护理道德传统。该守则是对祖国医护伦理学的重要贡献,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德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词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护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风貌。

第三节 护理伦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我国护理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护理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专门的护理职业,护理工作是伴随着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的,它的优良传统也主要集中在医者的品质、作风等方面。我国护理道德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它产生于远古时代,历经各个朝代的实践和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护理道德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道德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有了新的进展。

1.古代医护伦理思想的萌生

在原始社会,我国的传统医德就有了萌芽。如《淮南子·修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祖国医护道德的思想内容也不断丰富,殷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医护道德理论和实践已显现出传统医护道德的基本轮廓,医护道德思想体系已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体系的确立,那时,已经把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指出:“天履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是天地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医生就要珍惜一切生命,并以此作为自己职业活动的出发点,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萌芽。

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良好医护道德的形成仅靠医生本人的自觉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因而非常重视医护道德评价。《周礼》用“十全”的标准来衡量医生的业绩,“十全”包含了医德和医术两个方面的内容,“十全之说”成为后世医德评价的一个泛称。《黄帝内经》对十不全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认为造成医生十不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识浅薄、医术不精又喜功的不良品德和草率的行为所造成的。

以上史实向我们提示,殷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医护道德思想已基本形成体系,它继承了远古时期医护为患者谋利益的传统,又是医护义务论的丰富和扩充,为后来医护道德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医护伦理思想的发展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医护道德思想以医护义务论为发展主线,其内容比前两个时期要丰富、深刻得多。但从医护道德体系的发展角度看,是对前两个时期医护道德思想的完善。

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以其巨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这部巨著中的序言更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他指责“不留神医药”而“言逐荣势”的恶劣作风,提出医者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究方术”,“爱人知人”,对患者一视同仁,“上以疗君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医技高超,品德高尚,不慕名利,不攀权贵,一心为百姓治病,对患者关怀备至。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不仅科学文化十分发达,医护道德理论也进一步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当推唐代名医孙思邈。孙思邈的医德思想集中反映在《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里,强调医生既要技术精,又要品德好,并提出了对待患者和同道应遵循的准则。《大医精诚》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全面、系统地论述医德的专著。

宋代医家重视医护道德的教育和修养,认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医者必须医德医术兼备,对症用药方能药到病除。

明代名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的医德守则《五戒十要》。该守则是对祖国医护伦理学的重要贡献,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德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词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明代名医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一书中首次对医患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总结出“医家十要”和“病家十要”。

清代名医喻昌的《医门法律》一书突破了以往医家箴言式的说教方法,论述医德原则的传统,切实结合临床四诊和医疗来谈论医德。以临床四诊、八纲辨证与论治的法则,作为医门的“法”,以临床治病时易犯的错误提出的禁例作为医门的“律”,两者结合称为“医门法律”,是对祖国医德发展史的一次重大突破。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从而在医护道德中存在着一些封建伦理的杂质和糟粕。如受封建“忠”、“孝”道德观念的影响,历代医家视尸体解剖为禁区,把解剖尸体看作为不仁不义。受封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医生为诊治妇女病制定了很多清规戒律,从而影响了对妇女病的诊治。

3.我国近、现代医护伦理思想的成熟

我国近代护理工作是随着西医的传入而开始的。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船医李文斯顿首先在澳门开设诊所。1834年美国也派了传教士兼医生帕克在广州设立眼科医院,当时只有医院以短训班方式培训的中国男护理助理人员。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并纷纷设护士学校。1909年中华护士会成立,1914年全国护士大会决定将“nurse”译为“护士”。1921年,协和医学院和燕京、齐鲁、金陵、东吴、岭南5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教育,此外还开办了护士教育、护士行政管理和公共卫生护理等进修班,为全国各医院培养师资和护理人才。1934年,南京政府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护理工作。1931年在傅连暲的主持下开办了第一所红军护士学校,培养具有进步思想的医护人员。1937年,中华护士协会延安分会成立。1939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广大医护人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抗日军民服务。1941年,毛泽东为延安医大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大大鼓舞了革命队伍中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医德和护理道德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1941~1942年,毛泽东同志两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及“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风貌。1950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做了统一的规划。随着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队伍日益壮大。据不完全统计,1949~1986年培训的毕业护士约68万人,是解放前的20多倍,这还不包括部队培养的护士人数。1956年末,卫生部综合各地调查结果,拟定了《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草案),医院成立了护理部,开展护士进修教育,加强护士的业务学习和举办正规高等护理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事业备受摧残,临床护理质量严重下降,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使护理事业的发展受到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护理工作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中华护理学会恢复了工作,调整了理事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成立学科委员会;出版杂志,编辑书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工作人员守则》,明确了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护理队伍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专业护理人员135万人,这一数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护理人员的40倍。全国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护理道德教育的课程,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提高了,护理伦理的观念已扩大到整个社会。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高度重视,为护理道德的变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定义的刷新:“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战略目标,促进了护理队伍日益扩大,护理教育模式转变,高等护理教育蓬勃发展。这一切拓宽了护理道德的新领域,扩大了护理道德的新范围。

这些变化,集中地反映在国际护理学会1973年修正通过的《国际护理学会护士守则》与美国护理学会1976年修正通过的《美国护理学会护士守则》中。

(1)护士的职责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这与1965年国际护理学会规定的“护士的基本任务有3个方面,保存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相比,护士的任务和职责显然扩大了。

(2)护士的道德责任由个体转向职业,明确了护士对其他人、对工作、对社会、对团体的责任。指出:“护士们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提供卫生服务,并与有关群众进行协作。”

(3)“护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尊重人的权利。不论国籍、种族、信仰、肤色、年龄、政治或社会地位,一律不受限制”。

(4)强调“护理的需要是全人类性的”,以及护理工作的独立性。指出:“护士在接受或执行一项任务时,必须对自己的资格作出判断。”“护士在作为一种职业力量起作用时,个人行为必须时刻保持能反映职业荣誉的标准。”这表明:①护理道德由追求个人道德的完美,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道德素质,把护理道德与护理技艺、能力相结合。②护士的强烈道德责任感和持久的道德力量,来自护士的崇高道德、理想、纯洁的内部世界和高雅的精神生活。

(二)我国护理伦理学的主要特征

1.不图名利,珍惜生命

祖国医学认为,医护人员负有“救人活命”的责任。在医疗实践中,不能为名为利,趁人之危,草菅人命。孙思邈提出:凡品德和医术都很高明的医生,治病时必须用出自己的全部医术。丝毫不能夹杂有图名图利的私欲。费伯雄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私利而学医则不可。”历代医家的高尚品德在人间广为传颂。

2.一视同仁,服务平民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指出医生的职责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也不论沾亲还是带故,都一视同仁,一同对待,视病人如父母兄弟一般。龚廷贤指出:“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我国古代医家在行医实践中,做到一视同仁、贫富不分,不受皇家官禄,不怕权贵威胁,不顾家境清贫,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为平民服务的医学事业。他们的这种高尚医德,维护了人的尊严,对现代医护活动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3.仁爱为怀,济世救人

孙思邈指出:凡品德和医术很高的人,要把病人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他还指出,作为一个同情病人的医生,为病人治病时,虽然疾恶,人们不愿接近,但是,作为一个医生要有同情怜悯之心,绝不能有丝毫厌恶之意。麻风病是一种难治愈的慢性传染病,为了弄清对麻风病的治疗,他通过观察找到了治疗麻风病的有效方法,治疗了600多例麻风病病人。他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不怕传染,亲自看护。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的言传身带为后代医家树立了榜样。古代医家送医送药上门的风尚,当今的预防保健、健康护理还在继承。

4.精研医术,行医严谨

汉代张仲景指出:现在的医生,不勤学苦钻前人的医著,丰富自己的知识,而只知各自继承家传,墨守成规,诊病只凭花言巧语,对付病人,不凭医理,不详细研究病情就匆匆处方下药。孙思邈自幼勤奋学习,7岁上学,“日诵千余言”。20岁时,便精通诸子百家之说,学问渊博,医术高明。但他从不自满,直到白首之年,仍手不释卷。晋代医家范汪,自幼父母双亡,他住在外公家菜园的小茅屋中,为了习医,无钱买笔,就将木棍点燃,用烧过的木炭当笔,写完后又诵读多遍。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秀瑛,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由于她刻苦钻研护理理论和技术,获得英国皇家护理学会颁发的护理荣誉奖章。

5.扶危济困,重义轻利

清代徐大椿在《人参论》中指出:用贵重药首先要辨证,根据病情施药,再看病家条件,是否因为买贵重药倾家荡产。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使用贵药十分谨慎。

6.互学互尊,谦和不矜

古代医德要求在行医途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不得互相攻击,诋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孙思邈提出,当医生的不要自吹自擂,不要诬蔑攻击他医,不能因为自己偶然治好一个病人,就自鸣得意,天下无二相比。明代陈实功指出:“凡乡里同道之士,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拨之”。宋代杨介一次诊断失误,自感医术不精,便焚香往茅山设拜向老道学医术。朱丹溪与葛可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并无嫉害之意。清代名医叶天士善于吸取各家之长,拜师十余之多,成了名医之后,虚心请教,并宣传他人医术。

二、国外护理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外护理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国外古代护理伦理学的形成

西方最早的医学发源地是古希腊,这与古希腊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古希腊的医学是吸收了许多民族的医药学、护理病人的经验和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医生,被称为“医学之父”,也是西方医德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希波克拉底誓言》集中反映了做一个医生应具备的道德,阐明了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应具有的行为准则,为医护人员取信于民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为西方各国医务人员树立了楷模。1949年世界医学会通过决议,将其作为国际医务道德准则。

古罗马的医学和医德是建立在古希腊的基础上,且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有了很大的发展。罗马著名医学家盖仑不仅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知识体系,而且对医德也多有论述。他针对当时一些医生知识贫乏、道德低劣、只关心发财致富,指责道:“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他还认为最好的医生应力求掌握哲学及相关学科——逻辑学、自然科学、伦理学。

古印度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十分重视,有关医德的论著非常丰富。公元前5世纪印度名医妙闻著《妙闻集》中说:“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持,要使病人信任并尽一切力量为病人服务。”内科名医阇罗迦著《阇罗迦集》中还指出:“护士必须心灵手巧,必须有纯洁的心身,必须掌握药物配制和调剂的知识,以及对病人的忠心。”

当西方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神学统治了西方科学文化领域,使医德处于长期停滞状态,并被涂抹上宗教的色彩。而这一时期,阿拉伯医学和医术有了很大发展,其代表人物是迈蒙尼提斯,他所著的《迈蒙尼提斯祷文》是医学道德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医生一切要为病人着想,不能有贪欲、吝念、虚荣,不为名利侵扰。他说:“存心好名利,真理日沉沦。愿绝名利心,服务一念诚。神清求体健,尽力医病人。”

2.国外近、现代护理伦理学的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的黑暗统治,医学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促使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发展。与医学相适应的医德研究,也逐步转向以人为对象。特别是医院出现以后,向医护道德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医生胡弗兰德提出的《医德十二箴》。这份文献对医治病人过程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观点,对查房、会诊、处理病人与诊治医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医德要求。此文献在当时西方医学界影响极大。

19世纪是科学重大发现的时代,医学发展很快,护理工作也随之发展。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是使护理成为独立护理科学的创始人。1854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带领38名志愿者参加战地救护工作,为伤员创造了医疗和生活的条件,改善医院环境和为伤员做医疗服务。由于她们的精心护理,战伤的伤员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

南丁格尔还创建了现代护理和护理教育。1860年6月在伦敦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护理教育;1862年又协助创建了利物浦第一所乡村护士学校;1881年又创建了军队护士学校。

南丁格尔对护士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高的评价,强调了护理道德的重要性。她指出“护理要从人道主义出发,着眼于病人,既要重视病人护理的生理因素,对于病人的心理因素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南丁格尔在《护理札记》中还对护士提出了具体要求:“一个护士必须不说别人闲话,不与病人争吵。除非在特别的情况下或有医师的允许,不与病人谈论关于病况的问题。不容置疑,一个护士必须十分清醒,绝对忠诚,有适当信仰,有奉献自己的心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情心。她需要绝对尊重自己的职业,因为上帝是如此信任她,才会把一个人的生命交付在她的手上。”

根据南丁格尔的护理道德思想,美国一位名叫格瑞特的护士于1893年组织了一个自任主席的委员会,仿效《希波克拉底誓言》编写了《南丁格尔誓言》。全文如下:

我谨以至诚在上帝和众人面前宣誓:

终身纯洁,忠于职守。

我将不做有害之事,不用任何有毒药品。

我将尽力提高业务水平,保守治疗中的病人和家属的秘密。

我将忠诚地协助医师的工作,献身于患者的福利事业。

在护理界,《南丁格尔誓言》具有与医学界《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同的地位,是护士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迈入现代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也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际医德和法律文献相继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较有影响的文献有:1947年,美国医学会制定的《医生道德守则》;1948年,世界医学会全体大会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基础,制定并发表了《日内瓦宣言》,并把它作为医务界人士共同遵循的守则;1949年,世界医学会在伦敦通过了《国际医德守则》;1953年,国际护士会议拟定了《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65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又作了修改;196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第18届医学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人体实验的《赫尔辛基宣言》;1968年,世界医学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悉尼宣言》,规定了医生确定死亡的道德责任和器官移植的道德原则;1975年,第29届世界医学大会公布了对待犯人的《东京宣言》;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6届世界精神病学大会上通过了《夏威夷宣言》。与此同时,日本、前苏联、美国也相应地制定了道德规范。如1966年,日本医学会通过了《医德纲要》;1971年,前苏联通过了《医师誓言》;1976年,美国护士会制定了《护士章程》。这一系列文件的出现表明,各国对医德的研究都给予了足够的认识,并向系列化、规范化、法律化迈进。

在近百年时间内,一些国家和国际性群众团体相继成立。1899年,英国护士芬威克等建立了国际护士会(ICN),中华护理学会于1922年加入该会,成为第11个会员国。

(二)国外护理伦理学的主要特征

1.重视病人的权利

自古以来,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所提到的:“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国外护理伦理始终坚持患者第一的观点。不仅把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服务视为护士神圣的义务和最高职责,而且坚持一视同仁,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权利,保护患者的隐私和秘密,坚持将医学人道主义、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和义务论结合在一起。

2.受宗教影响较深

国外护理伦理深受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如希波克拉底要以太阳神、阿斯克勒比俄斯神、健康之神以及男神和女神的名义宣誓,迈蒙尼提斯由于受犹太教影响向上天祷告;欧洲医务人员受基督教、天主教影响较深,如南丁格尔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认为自己做一名护士是上帝对她的召唤;《南丁格尔誓言》也要求护士在上帝面前进行宣誓。

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国外护理伦理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不同的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医护人员用青铜针治上等人致其死亡,要给予医生断手的处罚;治奴隶死亡,则只罚奴隶身价一半的金钱即可。古希腊传统上认为那些不能治愈、没有恢复可能的患者可以不再治疗、照料和护理,认为帮助他们尽快死去是更道德的。1949年,世界医学会采纳的《医学伦理学日内瓦协议法》中规定:即使受威胁,我也将以最大的努力尊重从胎儿开始的人的生命,决不利用我的医学知识违背人道法规。1968年,世界医学会采纳的《悉尼宣言》规定:人的死亡时刻的确定使得停止抢救在伦理上被许可。

4.推动医学的发展

护理产生于医学之中,医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促进护理技术和护理伦理的进步;反之,护理伦理的每一次提高,同样也有力地推动医学的发展。《希波克拉底誓言》缔造了无数优秀医护人员,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医学文明。《南丁格尔誓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护士,开创了科学的护理事业。现代护理伦理的日臻完善,将进一步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形成优秀护理品质,造就新型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医护事业的发展作出宝贵贡献。

三、当代护理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

(一)当代护理伦理学的现状

1.护理伦理学要求规范化

早在1919年,英国就颁布了《护理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护理也随之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护理伦理原则和规范。1953年,国际护士协会制定了第一个正规的护士伦理规范即《护士伦理学国际法》,并于1965年和1973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规定:护士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理的本质是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尊重人的权利。并从护士与他人、护士与实践、护士与社会、护士与同道、护士与职业这几个方面对护士进行了规定。1968年,国际护士委员会制定了《系统制定护理法规的参考指导大纲》,为各国护理立法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1976年,美国护士协会制定了《护士章程》,并于1985进行了扩充。美国《护士章程》的主要特点是:规定护士应该尊重患者的自我决定权,维护患者的权益,并在此前提下为患者护理。同时,还严格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专业能力,积极鼓励发展提高专业知识,改善护理状况。1977年,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发表了《护理研究之人权伦理指引》。1983年,加拿大护士学会发表了《护理研究运用于人类的伦理指引》。1988年,我国卫生部制定了包括护理伦理规范在内的《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1994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为此护理伦理要求和行为规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落实。

2.护理伦理学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自南丁格尔开创护理教育以来,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护理伦理规范和伦理教育也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护理伦理学继医学伦理学之后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护理伦理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在我国,护理伦理学已纳入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之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护理伦理教育。

3.护理伦理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长期以来,医护人员都以义务论和生命神圣论作为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医护人员为了延长患者神圣的生命而尽最大努力。如今,人们的护理伦理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正逐渐将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相结合,将义务论与效果论相统一,将护理伦理与多种学科相融合,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护理伦理思考,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模式正在逐渐开展。

(二)当代护理伦理学的展望

1.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整体护理这一新型的护理模式使护理实践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给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伦理学研究和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临床护理伦理,已经扩展到社区护理、健康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生命和死亡护理等一切与护理业务相关领域的护理道德意识和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护理人员满足其服务对象生理需要时的行为道德,已经扩展到护理人员满足服务对象心理、社会、文化和发展需要时的护理道德。此外,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从患者的利益,扩展到了人类的利益和社会进步。可以说,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和教育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也在不断加深。

2.医护高技术介入给护理伦理带来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学高技术已经走进医院、社区和家庭护理之中,护理领域也已出现了“机器人护士”等护理高新技术,这无疑会减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接触,淡化护患关系,不利于心理、社会护理的贯彻落实,给传统护理伦理与规范提出了挑战。

3.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将有利于护理伦理学难题的解决

随着20世纪70年代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着重探讨安乐死、器官移植、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代生殖技术、人类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方面的伦理难题,形成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包括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随着生命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高技术介入给护理伦理带来的难题也将一步步得到解决。

4.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兴起将提高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

医院集医学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教育、科研于一身,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伦理难题及医患、护患方面的矛盾和纠纷。近几十年来,国外许多医院纷纷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即包括医生、律师、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牧师等在内的医院咨询、仲裁机构,集体讨论解决医院所遇到的伦理难题及医患、护患矛盾和纠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兴起将提高护士的伦理决策能力,有助于医院伦理难题的解决,促进护理事业和护理伦理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