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射治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放射治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这样一种全身播散性疾病同时又对照射敏感的ESCLC来讲,在全身化疗的同时或先后,放疗的参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因此在姑息性放疗前,因诊断和治疗原因而给予手术治疗的这类患者可能是有益的。患者的预期寿命:在做任何有关姑息性放疗决定时必须考虑患者的预期寿命,这是因为晚期难治性的ESCLC患者很少能通过治疗获益。因此,姑息放疗一般是采用较少分次、较大分割剂量的短程放疗。

第二节 放射治疗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对这样一种全身播散性疾病同时又对照射敏感的ESCLC来讲,在全身化疗的同时或先后,放疗的参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放疗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甚至还能延长生存期。对某些急症情况,如脑转移、脊髓压迫综合征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放疗的及时参与能取得比化疗更有效和及时的临床效果。

一、应用姑息放射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制订患者的姑息放疗方案可能比制订根治性方案更加复杂。这是因为ESCLC患者通常都很虚弱,伴发多种器官疾病和心理问题,所以常需要更加复杂的局部综合治疗和有力的支持治疗。在选择姑息放疗时,以下的因素需加以综合考虑和判断。

(1)病理确诊:ESCLC患者一般都有明确的病理诊断,但有两种临床情况需加以重视。第一种情况是指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患者多以脑转移性病灶、脊髓压迫综合征或上腔静脉综合征为首发症状,而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又都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急症。在给予包括放疗在内的任何抗肿瘤治疗方法之前,目前都必须强调获得病理诊断。第二种情况是指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出现单个部位的转移病灶。此时,在姑息性放疗前是否行活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ESCLC患者的远处转移常常是脑和骨骼。在全部脑转移中,单发转移病灶的可能性占30%~50%。在一组单发脑转移病例中,采用手术切除加术后全脑放疗取得了改善生存的效果。因此在姑息性放疗前,因诊断和治疗原因而给予手术治疗的这类患者可能是有益的。在所有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转移的患者中,单发的骨病灶仅占6%~8%。

(2)患者的预期寿命:在做任何有关姑息性放疗决定时必须考虑患者的预期寿命,这是因为晚期难治性的ESCLC患者很少能通过治疗获益。此时采用单次大分割剂量照射也许对患者来说是恰当的。

(3)患者的一般状况和伴发疾病:一般状况是影响及预测患者对放疗反应的重要预后因素。一般状况差者疗效明显不如一般状况较佳者。伴发疾病也会影响患者的放疗效应,在实施放疗前应尽可能地控制伴发疾病。

(4)临床与放射影像学的联系:在实施姑息性放疗时,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照射靶区的准确定位。临床资料和放射影像学的资料相结合能帮助我们对局部病变给予最大治疗效益的放疗。姑息放疗中常用的放射影像评估方法有普通X线片、骨显像、CT、MRI以及动脉造影、脊髓造影等。对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明确的病变部位的患者来说,普通X线摄片仍是十分有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但现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将CT或MRI技术用作最初的检查,以替代普通X线摄片。

(5)放射损伤与预期放射效果之间的关系:ESCLC患者预期寿命短,姑息放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姑息放疗一般是采用较少分次、较大分割剂量的短程放疗。

二、姑息放射治疗的时间、剂量和分割

姑息放疗的设计和实施中选择恰当的时间、剂量和分割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姑息放疗采用较少分次、较大分割剂量、短疗程的放疗过程。一般每次分割剂量为2.5~3.0 Gy,每天照射1次,每周照射5天,总剂量为30~37.5Gy/2~3周。虽然放射生物学已证实这种放疗分割方式可能使晚期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很短而没有观察到这些毒性反应,所以这种治疗方式还是经常应用的。但需注意,据统计仍有约10%的患者在接受姑息性治疗后能存活1年以上,因此不加选择地对所有的患者使用这种治疗方法,就有可能导致一些生存期较长的患者出现晚期并发症。所以,对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应该区别对待,以免产生晚期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