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食管腺样囊性癌
1859年,Billnoth首先描述鼻窦的原发肿瘤,名为圆柱瘤,即腺样囊性癌(简称“腺囊癌”)。此癌好发于大、小唾液腺和气管、支气管及黏膜腺体,较少见于口腔、鼻咽腔、鼻窦及外耳道的分泌腺、乳腺、泪腺、食管腺、阴道腺和子宫颈管腺等。食管腺样囊性癌甚为少见。
一、发病率
食管腺囊癌罕见。铃木等(1980年)统计日本资料,占食管肿瘤的0.07%(11/15 711例)。伊藤等(1983年)统计占0.3%(3/958例),Epstein等(1984年)统计占0.75%(6/792例),Cerar等(1991年)统计占1.2%(3/245例)。国内尚未见报道,在天津肿瘤医院数千例食管肿瘤中亦未见1例。
二、临床表现
据45例统计,男性30例,女性15例,与食管癌比较,食管腺囊癌的女性比例偏高。年龄36~83岁,中位年龄64岁。早期表浅型癌可无任何症状,因体格检查行胃镜检查被发现。食管腺囊癌与食管鳞癌的症状完全相同,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开始仅为下咽时偶有噎感,后来此感频繁并加重,由软食到半流食,常伴胸骨后或后背疼痛,时吐黏液,但滴水不进者偶见。偶有因大口吐血而就医者,也有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进食困难者常见体重下降,有的达10Kg以上。在20例有症状期描述者中,症状期不足1个月者占20%,1~3个月者占25%,4个月者占25%,大于半年者占30%。症状期最长者为2年,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但体重无变化;另1例为左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10cm×5cm已1.5年,后发现为食管腺囊癌。
三、诊断
1.食管钡餐可确定肿物部位、大小、形态和侵犯深度。有些早期病变是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时被无意发现的。食管镜检查皆能发现病变。早期癌可见覆盖肿物的食管黏膜完好,但肿物顶部有浅凹陷、发红,食管蠕动时肿物亦可移动,说明肿物位于黏膜下层。进展期癌则累犯食管黏膜上皮和肌层,此时出现溃疡。有时肿物累及食管全周,严重者可见管腔明显缩窄。有的因做胃镜检查而无意发现食管的早期病变。
2.活检食管镜下咬检皆能取得肿瘤组织,能确诊腺囊癌者甚少,多数诊断为低分化鳞癌。
四、治疗与预后
1.手术切除以手术切除的疗效最好。早期腺样囊性癌因病变仅位于黏膜下层,故其预后较好。如木之下等(1990年)报道的1例术后1.5年健在,Cerar等(1991年)报道的1例术后4.5年健在,Kabuto等(1979年)报道的1例术后5年健在,伊藤等(1983年)报道2例,1例术后8个月健在,另1例术后3个月出现肝转移,用放疗得到控制,以后恶化,于术后14个月死亡,尸检发现肝、肺皆有转移。因此癌浸润性强,即使为早期,其瘤旁软组织脉管内也可见瘤栓。
进展期癌即使完整切除,预后也较差。据真船等(1986年)统计,经手术切除者33例(包括术后放疗5例、化疗2例、放疗加化疗4例),其中手术死亡6例,失访2例,术后虽生存但不满1年者6例,故仅有19例可评价疗效。术后健在者2例,各生存5年和6年。术后1年以内死亡者10例,1~2年死亡者5例,1例术后4.5年死亡。术后死亡者皆死于本病。仅1例为改善进食而行短路手术,术后4天死于肺炎。故手术切除的3年生存率为21%,5年生存率为16%(3/19例)。
2.放疗此癌对放疗的敏感性不高,故多数采用姑息治疗。Epstein等(1984年)报道3例仅用放疗,2例分别于9个月和1个月死于转移,另1例8个月尚生存,但已出现转移。Raven治疗1例,生存15.5个月良好。伊藤等(1983年)治疗1例,手术切除3个月后出现肝转移,经放疗后得到较长时间的控制。
3.化疗Petursson(1986年)对1例食管腺囊癌出现肺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先行食管和锁骨上放疗,而后用ADM+MMC+5-FU治疗肺转移,但肺结节反而增大,遂改用DDP+CTX+VCR+ADM治疗,2个疗程后肺结节全部消退,维持期5个月。森崎等(1988年)手术切除1例,术后5个月出现肝转移,用动脉灌注DDP,收效显著,术后10个月又出现肺转移,再用同药治疗,术后20个月仍带瘤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