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甚罕见。
一、临床表现
Sabanathan等(1989年)收集世界文献共报道139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46例,男女之比为2∶1。田中等(1991年)统计日本文献76例,男性55例,女性21例,约为2.6∶1。国内报道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Sabanathan报道的年龄为7~86岁,平均年龄60.5岁,男性平均年龄60.1岁,女性平均年龄61.27岁。日本文献报道的年龄为32~83岁,平均年龄58.3岁,中位年龄57.5岁。国内16例为39~73岁,平均年龄56.4岁,中位年龄57岁。以上3组皆以50~69岁年龄组为最多。
Sabanathan报道的139例中,除2例无症状外,皆有症状。出现症状到就医时间为2周~1年,中位时间3.2个月。国内16例为20天到1年余,中位时间4个月。症状以进普食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不适为主,以后出现吞咽困难,严重者仅能食半流质,可在进食时出现胸骨后或上腹区不适,乃至疼痛。症状期长者可有一定程度的体重下降(可在1个月内下降5kg,或4个月内下降6kg,或5个月内下降11kg)。有黑便者约占7%。国内有1例曾因突然呕血而就医。也有的患者以烧心为唯一症状。国内1例曾有胸骨后烧灼感20余年,后出现进食哽噎,逐日加重,直至进半流质。手术标本见黑色素瘤为小结节或息肉样团块,镜下见正常黏膜内有多量黑色素细胞和吞噬细胞,几乎完全代替基底细胞,完全符合皮肤的雀斑。有些雀斑已经变形,且有早期浸润。此例说明黏膜黑色素瘤可来自黏膜的雀斑样痣,其潜伏期约10年到数10年。在体检中约不足10%的患者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转移。
二、诊断
1.食管镜检查见腔内肿物,多数为息肉状,90%以上位于食管中下段,多为色素性,深浅不等,表面黏膜可完好或糜烂,或为浅溃疡(多被覆灰白苔),质脆软,触之易出血。镜下检查应注意主瘤旁的卫星结节(黑色小斑点)和食管黏膜的黑变病(弥漫性或散在灶性分布)。食管镜下可行刷片或冲洗液涂片找肿瘤细胞和咬取活检检查。
2.细胞学检查肿瘤细胞为圆形,胞质中等到多量,核膜清楚,核染色质细而均匀,核仁大而圆。有些胞质内见细淡棕色颗粒,应高度怀疑为黑色素瘤细胞。
3.咬取活检咬取活检确诊黑色素瘤的机会颇高,约为54.7%(52/95例)。139例食管黑色素瘤在外科手术或病理确诊时,已有41%发现转移,其中15例为瘤旁淋巴结转移,10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0例肝转移,9例肺转移,4例骨转移,5例腹腔转移。还有28例是尸检时做出诊断。
三、治疗与预后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最好,凡食管黏膜伴黑变病者,应将有病变的黏膜区全部切除,如为全食管黏膜弥漫性黑变病,则应行全食管切除术。因恶性黑色素瘤主要位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极少数侵犯肌层,更罕见穿透食管外膜,故切除食管多无困难。此瘤好侵入淋巴管和血管,故管腔内可见瘤栓。但手术标本中查见淋巴结转移者为数并不多,国内16例中确定转移者仅3例;日本手术治疗44例,其中23例有转移。因黑色素瘤好发淋巴结转移,故除手术切除瘤处食管外,还应行食管区域淋巴结清除术。仅行肿瘤部位较局限性食管切除术,术后平均生存9个月,而根治性切除者平均生存14个月。
2.放疗以往认为黑色素瘤是放射线抵抗性肿瘤,故很少用放疗。Hilaris等(1963年)对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使用放疗,发现对一些患者确有姑息治疗的疗效,后来类似报道明显增多,有用大分割放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食管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经放疗可使其缩小,或右肾上腺转移性黑色素瘤经放疗而缩小,或术后补加放疗使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也有人用后装放射源照射局部吻合口的残存瘤,后又用外照射治疗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使患者治愈达2年半。放射线照射后的黑色素瘤,其病理所见与未照射者有区别,即含黑色素瘤颗粒多的瘤细胞残存,而含黑色素少或不含黑色素的瘤细胞经照射后消失。有人认为放疗可控制交界痣或雀斑样痣的恶变,因而减少局部复发,故对体质原因不宜手术治疗者,可用放疗取得姑息治疗的疗效。日本文献有27例使用放疗,其中1/3病例见肿瘤缩小,症状得到改善。但放疗后再行手术切除者15例,与单纯手术治疗的24例比较,术后生存率无任何差异,单纯放疗获得51个月生存者有2例。
3.化疗Jawalekar和Tretter(1979年)报道1例术后用DTIC和BCG方案治疗,获得3年以上的生存,以后用化疗和免疫治疗者日多。常用化疗药物有DTIC,AGNU,DDP,VCR,MMC,ADM,BLM等。日本文献报道单纯化疗者4例,皆于5个月内死亡。化疗与放疗并用者9例,除1例生存10个月外,皆于1~4个月内死亡。目前尚无对黑色素瘤真正有效的化疗方案。
4.免疫治疗对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确有一定疗效,但对黏膜黑色素瘤的经验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