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包括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
1.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并可通过咳嗽、腹泻等症状排出体外,引起传播。典型病人易于发现和管理,不典型病人如轻型、慢性和迁延型病人症状轻或持续时间长,难以发现和管理,加之人数多,活动范围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常较典型病人更重要。在某些传染病中,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制定隔离期的依据。
2.病原携带者 指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称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寄生虫)者。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暴发,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指潜伏期即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例如白喉、伤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数传染病人在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但少数传染病的病人持续时间较长,个别病例可终身携带。凡病原携带持续3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超过3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
(3)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无某种传染病的病史,但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人,因其排出的病原体数量较少,时间较短,作为传染源意义相对较小。但有些传染病的健康携带者数量众多,可成为重要传染源,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
3.受感染的动物 以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传染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杆菌病、恙虫病等。以野生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途径称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由传播病原体的物体(即传播因素)构成,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
1.空气飞沫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黏膜的黏液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中,当病人大声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其黏液或渗出物随气流经口、鼻喷出至空气中,形成飞沫。飞沫在空气中飘浮,被易感者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在空气中悬浮的飞沫,当外层水分被蒸发时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核,能在空气中飘浮一定时间,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飞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结核病等。飞沫、飞沫核及痰液掉在地上,干燥后随尘埃扬起,可造成呼吸道传播,例如结核杆菌、炭疽芽胞等。空气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蔓延快,冬春季多,儿童多见。
2.经水传播 易感者饮入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引起的传播。主要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被病原体污染的水称为疫水,当人们接触疫水时病原体可经皮肤或黏膜感染,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3.经食物传播 指易感者食入被污染或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所引起的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白喉、结核病)及少数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经食物传播。当人们食用感染绦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的肉后可被感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被人们食用后均可引起传播。
4.接触传播 易感者接触传染源或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所引起的传播。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引起的传播为直接接触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易感者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物体而引起感染为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肤传染病等均可经此途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
5.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包括蚊、蝇、蚤、虱、蜱和螨等。吸血传播,一些节肢动物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病原体可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疟疾、黑热病的病原体尚需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增殖完成生活周期中的某一阶段后才具传染性。机械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d。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6.经土壤传播 易感者接触被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尸体污染的土壤引起的传播。有些肠道寄生虫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虫卵、钩虫卵等。某些细菌芽胞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例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等。若人体皮肤有破损接触这类土壤则可引起感染。
7.垂直传播 指病原体由上代传至下代,以母婴传播为主,包括经胎盘和产道传播,风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腮腺炎及巨细胞病毒等可经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经胎盘传给胎儿,则胎儿可患先天性风疹。胎儿分娩时经过母亲的产道,胎儿的皮肤、黏膜、呼吸道、肠道均可遭受母亲产道病原体感染,例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称围生期感染。
8.医源性传播 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内感染的传播称医源性传播。这是医院感染传播的特点之一。常见的原因是医务人员不遵守规章制度:如隔离消毒制度、无菌操作规程、污物处理制度等;或使用了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及血制品,污染的药物、医疗用品及诊疗器械;介入性诊疗操作常损伤人体皮肤,黏膜的防御屏障,增加病人发生感染的机会。
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有时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容易被感染的人群。缺乏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人群中易感者多,人群易感性就高,传染病就容易流行。人群中易感者少,人群易感性就低,传染病就不易流行。
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的增加,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减少,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消退,病原体发生变异等。
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传染病流行后因病后和隐性感染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免疫人群迁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