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护理程序

传染病护理程序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临床资料 传染病大多起病急,症状重,易发生并发症。了解病人是否具有传染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同时注意不同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例如麻疹黏膜斑、白喉的伪膜、钩端螺旋体病的腓肠肌压痛等。生化检查对了解脏器功能,机体内环境变化及判断传染病病情和有无并发症等均有重要意义。

一、传染病护理程序

(一)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病在发病年龄、流行地区与季节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传染病是由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的,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居住或旅游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家庭或集体发病情况,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情况等。如乙型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血吸虫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区性。

2.临床资料 传染病大多起病急,症状重,易发生并发症。应注意了解病人潜伏期长短、起病时间,有无明显诱因,起病情况、主要症状及特点,热型、热程,有无毒血症状,并发症表现等;一般情况,如饮食和食欲、睡眠、体重、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有无改变等。了解病人是否具有传染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同时注意不同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例如麻疹黏膜斑、白喉的伪膜、钩端螺旋体病的腓肠肌压痛等。注意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有无神志改变,营养状况,皮肤黏膜有无皮疹,皮疹的形态、分布、有无痒感,皮肤黏膜有无黄染,黄染的部位及程度,有无全身淋巴结肿大,心肺功能如何,肝脾大小、软硬度及有否压痛,有无腹水及神经系统体征等。

3.实验室资料 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最直接的证据,血清免疫学检查对判断某些传染病具有重要价值,其他实验室及一些特殊检查也可对评估提供帮助。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液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对传染病判断有一定的价值。一般说来,细菌性感染白细胞总数增加(但有例外,如伤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等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病毒性感染白细胞总数大多减少(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等白细胞总数增多)。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减少,如疟疾。蠕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如钩虫病、血吸虫病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结核病等。血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尿常规检查出现大量蛋白尿提示肾综合征出血热。粪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提示细菌性痢疾;发现寄生虫卵提示相应寄生虫病。生化检查对了解脏器功能,机体内环境变化及判断传染病病情和有无并发症等均有重要意义。如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提示肝脏损害,尿素氮和肌酐增多见于肾功能减退。

(2)病原学检查

1)直接检查 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如血液和骨髓涂片检出疟原虫、皮疹液及脑脊液涂片检出脑膜炎双球菌、粪便检出阿米巴原虫、通过孵化法在粪便中检出血吸虫毛蚴等。

2)培养分离 细菌、螺旋体可用人工培养基分离培养,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等;病毒分离则需应用组织细胞培养或动物接种。用以分离病原体的标本有血液、尿液、粪便、皮疹、脑脊液、痰、骨髓等,为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应在病程早期及应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前采集标本,及时送检,并注意标本的保存、运输。

3)分子生物学检测 利用同位素或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检测特异性核酸或毒素,如可检测血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或大肠杆菌肠毒素,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能把标本中的DNA分子扩增到100万倍以上,用于肝炎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核酸检测,可显著提高灵敏度。

(3)免疫学检测 应用已知的病原体抗原或抗体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如能进一步鉴定抗体是属于IgM或IgG,对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有鉴别诊断意义。此外,免疫学检测还可用于判断受检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也可用于调查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人群的免疫水平。

1)特异性抗体检测 常用已知抗原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在传染病早期,血清中不出现特异性抗体或滴度较低,但在恢复期,抗体滴度显著升高,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时,往往有重要意义。特异性抗体IgM的检出,常提示现症或近期感染。

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常用的有凝聚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反应、免疫荧光检查、放射免疫测定(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2)特异性抗原检测 常用已知抗体检测血清中相应抗原。其临床意义较抗体检测更为可靠,如检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活动复制的证据。大多用以检测抗体的方法都可用于检测抗原,常用的有RIA、ELISA、酶免疫测定(EIA)、荧光抗体技术(FAT)等。

3)皮肤试验 常用于血吸虫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球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体液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检测常用于艾滋病。

(4)其他检查 诊断性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内窥镜、心电图、脑电图、X射线、CT、同位素扫描、核磁共振等,根据需要选用。

4.心理及社会因素

(1)评估病人对所患传染病的认知 了解病人对所患传染病的认知程度、顾虑及疾病痛苦所造成的心理反应,如对该病有关知识的缺乏,不了解预后,对未来无把握,不知道如何配合治疗与护理;由于高热、严重腹泻、黄疸、大量腹泻等均可引起病人焦虑或恐惧。

(2)病人对住院及隔离的认知 了解病人对住院及隔离的认识,有否被约束、孤独及被遗弃感。

(3)评估患病对其心理影响 询问和观察患病后是否对工作、学习、经济、日常生活、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影响及其心理反应,如患病后导致恋爱中断,住院后影响升学、工作,子女或父母无人照顾,支付医疗费用影响家庭生活等均可引起病人焦虑。

(4)评估患病对其生理影响 观察是否因不良情绪造成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生理反应,评估病人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效果。

(5)评估社会因素的影响 了解病人家庭成员、同事、亲友及单位领导对该传染病的认识和对病人的关怀及帮助,所在社区的医疗保健条件,能否对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提供帮助等。

(二)护理诊断

传染病常见的护理诊断如下。

1.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后释放致热原有关。

2.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 与病原体和(或)代谢产物引起皮肤黏膜发疹有关。

3.焦虑/恐惧 与疾病对健康的威胁或担心预后有关。

4.病原体有传播的可能 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5.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消毒、隔离知识。

6.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泻、发热、摄入减少有关。

(三)护理目标

发热期间病人主诉舒适感增加,体温得到控制;受损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出疹期间舒适感增加,病人与家属学会有关皮疹的护理方法;传染源控制在隔离单位,病人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病人焦虑/恐惧感缓解,营养状况改善。

(四)护理措施

1.体温过高

(1)观察体温变化 一般每4h测体温1次,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随时测量并记录。注意发热程度及热型变化,同时观察脉搏、呼吸、意识状态及病人身心反应,如头痛、全身酸痛、烦躁、焦虑及治疗效果等。

(2)休息 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保持体位舒适。

(3)饮食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

(4)适宜的环境 病房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

(5)口腔护理 病人在晨起、饭后、睡前漱口,必要时进行口腔护理。

(6)病因治疗 如使用抗生素等,应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及间隔时间等,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

(1)观察皮疹特点 如形态、分布、部位、出疹顺序、时间及皮疹消退后的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禁用肥皂水,勤换衣被,床铺保持清洁、干燥。

(3)避免皮肤受损 剪短病人指甲,防止抓破皮肤;鼓励病人勤翻身,避免压伤和损伤局部皮肤;皮疹消退、脱皮不完全时,可用消毒剪修剪,不可用手撕扯,以防皮肤出血、感染;瘙痒严重者,可用炉甘石洗剂等涂搽局部。

(4)口腔护理 每日用温水或漱口液在晨起、进食后、睡前清洁口腔;合并溃疡者,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洗净后涂以冰硼散。

(5)保护眼睛 用生理盐水清洁眼痂,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氯霉素眼药水或抗生素眼膏,以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3.焦虑/恐惧

(1)评估焦虑程度 观察病人的焦虑表现,如面部表情、坐立不安、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评估焦虑的程度。

(2)主动沟通 主动与病人交谈,尊重病人,态度和蔼,鼓励病人说出使其不安的想法和感受,并耐心听其诉说。

(3)卫生宣教 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如病因及诱因、目前治疗情况、有关护理方法、预后及对日常生活、工作及家庭的影响、隔离的重要性等,让病人正确认识传染病。

(4)控制焦虑的方法 如放松疗法、分散注意力、与家人通话等。

4.病原体有传播的可能

(1)隔离措施 对传染病病人按隔离种类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根据其传染期的长短确定隔离时间,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或病原体检查阴性为止。

(2)消毒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品应严格消毒处理。

(3)病原治疗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病原治疗。

(4)卫生宣教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方法,配合治疗和护理,并严格执行探视和陪护制度,减少感染及传播机会。

(五)护理评价

(1)病人主诉舒适感改善,体温得到控制。

(2)受损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出疹期间舒适感增加,病人与家属学会有关皮疹的护理方法。

(3)病人焦虑/恐惧感缓解。

(4)传染源控制在隔离单位,病人未传播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