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中国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1.2.1 中国古代护理的形成与发展(1860年至20世纪50年代)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后,生老病死这种客观现象促使着人类进行防病治病、自我保护的活动,随之萌发了原始的医药和护理活动。我国早期的医、护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祖国医学发展史、丰富的医学典籍及历代名医传记为护理学的起源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些内容对现代护理仍有指导意义。
知识链接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一次,一位小腹鼓胀的患者因四处求医无效,生命垂危,被抬到孙思邈处求医。孙思邈经过对患者的仔细诊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腹胀乃小便久不得解所致。于是将一根洗净的葱管,剪去尖头,并将其小心插入患者尿道,用嘴吹气,使患者小便不断流出,腹鼓顿消。这就是我们现在护理上实施的“导尿术”。
1.1.2.2 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20世纪50年至20世纪70年代)
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西方护理学的影响,并在中国护理前辈的不懈努力之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当时医院护理人员的服装、医院的环境、护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教科书和护理宗旨均带有西方的文化色彩,早期护理的领导人也多由外国人担任。
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医院,两年后开始举办护士短训班以培训护理人员。
1887年,美国护士麦克奇尼在上海妇孺医院开办了护士训练班。
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一些城市设立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
1909年,中国护理学术团体“中华护士会”在江西牯岭成立(1936年改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
1920年护士会创刊《护士季报》,为我国第一份护理专业报刊,报道全国各地医院的护理教育、护理技术及专业发展等。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学制4~5年,五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士学位。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护理师资和护理管理人员。
1922年中华护士会加入国际护士会,成为国际护士会第11个会员国,取得了国际间护理学科交流的平等地位。
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理教育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体系。
1941年5月12日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
据统计,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1.1.2.3 中国现代护理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更加推动了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
(1)护理教育1950年卫生部统一教学计划和教材;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五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授予学士学位;1985年,全国11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院校开始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199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成立护理学院;现在部分医科院校开设了护理博士教育,完善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省、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护理成人教育,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现了终身教育对护理队伍建设的意义,使护理继续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临床实践自1950年以来,临床护理工作一直以疾病为中心,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多围绕完成医疗任务而制定,医护分工明确,护士是医生的助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渐引入国外新的护理概念和理论,再加上新的医学模式的提出,认识到人的健康受心理、社会、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始探讨如何开展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应用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积极、主动的优质护理服务。与此同时,广大的护理人员应用新的护理理论和方法,配合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使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器官移植、显微外科、重症监护、介入治疗、基因治疗等专科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社区护理等迅速发展。
(3)护理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学科学展现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医学模式的转变,又使护理学科日臻完善。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临床、教育和管理岗位,我国的护理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护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社区医疗保健和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新内容不断融入到护理工作中来。护理人员在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文章日益增多,且质量不断提高,这些对护理学科的理论体系、人才培养的质量、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4)护理管理为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国家卫生部医政司设立了护理处,负责统筹全国护理工作。1979年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发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了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职称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五个级别。为与国际护理接轨并与国际护理发展保持同步,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关于护士执业和注册的部长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1995年6月全国举行首届护士执业考试,考试合格获执业证书方可申请注册成为执业护士。从此,护理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
(5)学术交流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学术活动,多次召开护理学术交流会,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专题学习班、研讨会等。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护理学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各护理专科委员会,组织和带领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专科活动。国内的各种护理杂志逐年增多,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护理杂志有30多种。为广大护理人员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与此同时,我国护理专业与国际护理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增加,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地护理学会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并与多个国家开展互访活动,提供相互学习和了解的机会。通过国际交流,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氛围,增进和发展了我国护理界与世界各国护理界的友谊,架起中国护理与国际先进护理沟通交流的桥梁,给中国护理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重点回顾
本节主要介绍了护理学的诞生、发展及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贡献。使护理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护理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的目的、服务对象、护理方式、知识结构、护士角色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要求护士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护理专业,不断学习,从知识、态度、技能各个方面去迎接专业素质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