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健康促进模式
健康促进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由美国护理学者娜勒·潘德(Nola Pend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模式是全面预测健康促进行为的模式,强调认知因素在调节健康行为中的作用,主要用于个体及家庭护理中的健康促进行为及其相关研究。潘德及同事发展的研究工具被各国广泛应用于测试不同国籍人群的健康行为,各国护理人员常应用此模式来研究和指导健康促进行为。
7.2.2.1 模式的组成
促进健康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因素(cognitive-perceptualfactors)、影响因素(modifyingfactors)及健康促进行为(healthpromotingaction)(图7-2)。
图7-2 健康促进模式
(1)认知因素指人能否采用某种健康行为的激励因素。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健康的控制感、自我效能、健康状态、对健康促进行为益处的认识及对采取健康行为可能遇到的阻碍因素等。
(2)影响因素包括:①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经济收入等;②生理或身体功能的因素,如身高、体重;③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如重要关系人的期望及影响,家庭的保健方式、卫生保健人员的影响;④情景因素,指促进健康的可选择性和可利用性;⑤行为因素,指以前曾经采取促进健康的经历、采取促进健康因素的认知及行为技巧。
(3)健康促进行为个体为了维护或提升健康的层次所采取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包括规律运动、休闲活动、休息、适当营养、压力管理、负起健康责任、发展适当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达到自我实现等。
知识链接
其他的健康教育模式有:保健教育过程模式、知信行模式、行为转变阶段模式、保健系统模式、恐惧驱使模式、自我调节模式及压力与适应模式等。
7.2.2.2 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公众对健康及健康需要的认知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了解当地居民的认知因素、修正因素及影响制约因素,健康促进活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取得成功。该模式可用于测试不同人群的健康行为,指导护理人员实施个体及家庭的健康促进活动。该模式强调了在健康促进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评估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性,通过评估找出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但是该模式只有在服务对象主动配合医护工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那些在认知上无法进行改造的服务对象而言,该模式显得软弱无力。
知识链接
为了能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对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估,Pender于1987年编制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量表包括52个条目6个方面的内容: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及压力应对。受访者对52个条目中展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选择相应的频度,包括“从不、有时、经常、总是如此”四个层次,计分相应为1,2,3,4分,最后得分为条目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方式越健康。
重点回顾
健康教育模式是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南,可帮助理解、分析行为变化的过程。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促进模式两大健康教育模式为评估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实施计划及评价健康教育结果提供了理论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